在如今快节奏的现代生活里,脾胃虚弱已然成了许多人的“健康隐患”。
不少人热衷于吃辛辣刺激、油腻厚重的食物,还常常暴饮暴食。
长此以往,中焦气机不畅,脾胃就像被堵住的通道,各种健康问题便接踵而至。

1、消化不良
脾胃虚弱者,常常会饱受胃胀、食欲不佳、胃脘疼痛等症状的困扰。这背后的根源在于,脾胃的运化功能减退,动力不足,使得摄入的食物难以得到充分的消化与吸收,进而引发这些不适。
2、食欲不振
脾胃虚弱的人常常对食物缺乏兴趣,食欲下降,甚至连续几天不想吃东西。
3、大便异常
脾胃虚弱影响肠道功能,导致大便稀溏、不成形,甚至出现腹泻。
4、面色萎黄
脾胃虚弱会导致气血生化乏源,面色萎黄、脸上无光泽是常见的表现。严重时还可能出现黑眼圈、眼眶发青等症状。
5、身体乏力
由于脾胃功能减弱,无法为身体提供足够的营养和能量,导致身体感到疲倦、乏力,精神不振。
6、嘴唇干燥
中医上说,脾开窍于口,脾主运化水湿,若脾气虚弱,不能运化水湿,津液不能上承于口,则不能濡养和滋润口唇,可引起口干、嘴唇干燥、裂口子等症状的发生。
7、舌苔颜色异常
脾胃虚弱患者的舌苔多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改变,如舌苔厚腻,颜色发白、发黄,或者舌红少苔等。
另外,部分脾胃虚弱患者的舌头边缘上会有牙齿痕迹,这并不是牙齿不齐造成的,而是脾胃运化水湿能力减弱,体内湿气变重以后,舌头膨胀、浮肿后,形态容易发生变化形成的。

新加坡贡方堂TCM中医科专家丘保润指出,中医强调,脾胃应“娇养”,要求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注意饮食调养、生活习惯和中医调理等方面的细节,从而实现对脾胃的温和、细致的养护。
今天给大家介绍一个调理脾胃的经典良方资生丸,它就像一位贴心的“脾胃管家”,帮你找回健康活力。
组成:
炒白术、人参、茯苓、橘红、山楂、炒神曲、黄连、白豆蔻、泽泻、桔梗、藿香、炙甘草、炒白扁豆、莲子肉、炒薏苡仁、麸炒山药、炒麦芽、芡实。
资生丸出自王肯堂的《证治准绳·类方》,是治疗脾胃虚弱的常用方。可以健脾开胃,消食止泻,调和脏腑,主治脾胃虚弱,食不运化,脘腹胀满,面黄肌瘦,大便溏泄等不适。

艾灸是一种传统的中医外治法,具有温经散寒、行气活血的作用。秋季可选用中脘、足三里等穴位进行艾灸,每次10-15分钟,每周2-3次,可温补脾胃,有助于提升脾胃阳气,增强体质和正气。
中医还有“穴位养生”的智慧,身体上有几个专门调理脾胃的穴位,每天按揉几分钟,就能刺激脾胃功能,缓解不适:
足三里穴:被称为“养胃第一穴”,位置在膝盖下方3寸(约4指并拢的宽度),胫骨外侧1横指处。用拇指指腹按揉,每次5-10分钟,按到有酸胀感最佳,能健脾和胃、增强免疫力,坚持按揉还能改善慢性腹泻、食欲不振;
中脘穴:在肚脐正上方4寸(约5指宽度),刚好对应胃的位置。饭后半小时按揉,顺时针轻揉5分钟,能促进胃蠕动,缓解腹胀、反酸、消化不良,吃撑了的时候按一按,很快就能舒服;
医案
患者,男,63岁,2024年12月13日就诊。
主诉:患阶段性腹泻1年余,加重2个月。自述大便不成形,间或水样便,每日二三次,伴有小腹隐痛、下坠,曾服补脾益肠丸、氟哌酸、黄连素等,初服有效,继之无效。
中医辨证:脉弦细,舌苔薄黄、质暗红。依据病史与脉症分析,乃为脾虚失于健运,湿气不化,清气不升。
治法:健脾助运,化湿升清。
处方:资生丸加减(汤剂):原方加用肉豆蔻温中行气,涩肠止泻;未用麦芽与泽泻,大便成形后加用柴胡、升麻升发清气。
治疗月余,诸症若失。后改为一料散剂巩固之。
记住:脾胃是“后天之本”,把脾胃养好了,气血充足了,身体自然少生病,精力也会越来越充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