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基本信息
姓名:李先生
年龄:52岁
病史与主诉
主诉:双下肢反复水肿伴腰酸乏力1年余,加重2周。
现病史:患者于1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双下肢浮肿,劳累后加重,休息后稍减。期间曾于西医院检查,尿常规示:蛋白(++),被诊断为“慢性肾小球肾炎”,间断服用利尿剂(具体不详),水肿时轻时重。近2周因工作劳累、熬夜,水肿明显加重,蔓延至膝,按之凹陷不易恢复,且伴有腰膝冷痛、畏寒,遂来寻求中医治疗。

四诊信息合参
望诊:
神:精神疲惫,面色㿠白无华。
形:形体偏胖,步履迟缓。双下肢水肿,按之凹陷如泥。
舌:舌质淡胖,边有齿痕,苔白滑。
闻诊:
声息:语声低微,气息尚平。
气味:无特殊病气。
问诊:
寒热:畏寒肢冷,尤其以下肢为甚,喜添衣被。
汗:平时不易出汗。
头身:头晕耳鸣,腰膝酸软冷痛,仿佛坐在冷水中。
小便:尿量偏少,色清,夜尿频多,每晚3-4次。
大便:大便溏薄,每日1-2次。
口渴:口淡不渴,喜热饮。
饮食:食欲不振,脘腹胀满。
睡眠:因夜尿多而眠差,多梦。
切诊:
脉象:脉沉细迟,尺脉尤弱。
按诊:腹部软,无压痛。双下肢水肿,按之凹陷良久方起。
辨证分析
病位:主要在肾,涉及脾。
病性:属里、虚、寒证。
病因病机:患者年过半百,肾气自衰。加之久病耗伤,劳倦内伤,导致肾阳虚衰。肾为水脏,主化气行水,肾阳不足,则气化无权,水液泛滥,发为水肿(腰以下为甚)。“肾阳虚不能温煦脾阳”,导致脾阳亦虚。脾主运化水湿,脾虚则运化失职,水湿内停,泛于肌肤,故见全身水肿、纳呆、便溏。畏寒肢冷、腰膝冷痛、舌淡胖、脉沉迟,均为脾肾阳虚,水寒内盛之象。
中医诊断:水肿(阴水 - 脾肾阳虚,水湿泛滥证)
治疗方案
治法:温补脾肾,化气利水。
方剂:真武汤合实脾饮加减。
医嘱:
每日1剂,水煎两次,混合后分早晚两次温服。
严格忌口:低盐饮食(每日<3g),禁食生冷、瓜果、油腻及甜食。

治疗经过与复诊
二诊
服药14剂后,患者自觉精神好转,尿量明显增多,下肢水肿消退约六成,按压后凹陷恢复变快。畏寒、腰膝冷痛感减轻,食欲改善。舌淡胖,苔薄白,脉沉细。药已中病,阳气渐复,水湿得化。原方去利水较强之大腹皮,附子减为6g,继服14剂。
三诊
水肿已基本消退,仅下午踝部略有微肿。畏寒不明显,腰酸偶作,夜尿减至1-2次,大便成形。舌淡红,齿痕变浅,脉较前有力。此时水邪已去大半,当以巩固脾肾为主。方药调整为:金匮肾气丸合参苓白术散加减(熟地、山茱萸、山药、茯苓、丹皮、泽泻、附子、肉桂、党参、白术、黄芪等),制成水丸缓图,连续服用2个月以巩固疗效。

按语
丘保润医师指出,本案为典型的阴水,病机核心在于脾肾阳虚。治疗上谨守病机,以温阳为本,利水为标。首诊选用真武汤与实脾饮合方,重用了附子、肉桂、黄芪、党参等温阳益气之品,旨在“益火之源,以消阴翳”,恢复身体的气化功能。同时辅以利水之药,给邪以出路。待水邪渐退,即减攻逐之品,转而以温补收功,体现了中医“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以及“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的治疗大法。整个诊疗过程,辨证精准,方随法出,法依证立,故能取得满意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