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越来越冷,女性气血问题越来越突出了。很多女性发现自己月经推迟了十多天还没来,月经推迟的原因有哪些?怎么做才能快速催经?

首先,对于最近讨论热度比较大的吃柚子是否有影响月经?专家给出的结论是:可能导致月经推迟,但存在前提。
新加坡贡方堂TCM中医妇科专家丘保润指出,在中医理论中,柚子性寒,味甘酸,归肝、脾、胃经。对于脾胃虚寒、阳虚体质的女性,在经前过量食用柚子,确实可能成为月经推迟的诱因之一。
简单来说:柚子就像一股“寒流”,对于本身身体就不够“暖和”(阳虚)的女性,这股寒流会让体内的“气血河流”流速变慢,导致“汛期”(月经)延迟。
但这并非绝对,对于体质平和者影响不大。
导致月经不来的因素还包括:怀孕、内分泌紊乱、卵巢功能下降……另外,多囊卵巢综合征、高泌乳素血症、甲状腺功能异常等内分泌系统疾病也会导致月经不来。
专家强调,医学上定义的月经推迟(月经稀发)有其明确标准:
正常范围:月经周期在21~35天之间,且规律,都属于正常。
需关注的范围:偶尔一次推迟,尤其是在有明确诱因(如压力、环境变化、饮食)的情况下,周期在36~45天,可先观察。
建议就医检查:如果周期连续多次超过45天,甚至更久,则属于明显的月经不调,建议及时就医,查明原因。
在中医理论中,月经的产生离不开两大根本:一是物质基础“血”;二是动力之源“气”。月经能否准时到来,取决于我们身体的“血海”(冲脉)是否按时满溢。
中医认为月经推迟的病机主要在于脏腑功能失调、气血不和,导致冲任二脉损伤,其病位在肝、脾、肾。
不必慌!古医籍早有 “通补兼施” 之法 —— 辨明血虚、宫寒、气滞、脾肾两虚之证,对症调治,方能让 “迟到” 的月经回归常度。

证象:经色淡红、量少质稀,伴面色苍白、头晕眼花、心悸失眠,舌淡苔薄白
组方:黄芪 30g(蜜炙)、当归 6g(酒洗)、熟地 20g、白芍 15g、川芎 9g、红枣 5 枚
《本草纲目》言黄芪 “补一身之气”,当归 “活血养血”,二药比例 5:1,暗合 “有形之血不能速生,无形之气所当急固” 的中医养血妙理。
服法:水煎温服,经前 10 天开始,每日 1 剂,连服 7-10 天。血虚甚者可加阿胶 10g(烊化)、鸡血藤 20g,忌生冷寒凉之食(如螃蟹、冰淇淋)。
证象:经色暗黑、夹血块,小腹冷痛拒按,畏寒肢冷,白带清稀,舌紫暗苔白
配伍:吴茱萸 6g(泡淡)、桂枝 9g、川芎 6g、当归 10g、生姜 3 片、红糖适量、粳米 100g
仲景温经汤本为 “妇人少腹寒,久不受胎” 而设,取吴茱萸 “散肝经之寒”(《本草便读》),桂枝 “温通经脉”,川芎 “行血中气滞”。煮作粥方,更易暖胞宫、化寒瘀。
做法:吴茱萸、桂枝、川芎煎汁去渣,入粳米、生姜同煮,米熟后加红糖融化。晨起趁热食,服后避风寒。《妇人大全良方》强调 “寒气客于经血,血得寒则凝”,此粥正破 “寒凝血滞” 之局。
证象:经前乳房胀痛、小腹胀闷,月经愆期常伴情绪抑郁、嗳气叹息,舌质暗红苔薄白
组方:柴胡 10g、白芍 15g、当归 10g、炒白术 12g、茯苓 15g、薄荷 3g(后下)、玫瑰花 6g
逍遥散乃 “疏肝健脾养血” 之名方,《医宗金鉴》称其 “治肝郁血虚,而致两胁作痛,寒热往来,月经不调”。加玫瑰花增强理气解郁之功,改汤为茶,更适合现代女性日常调理。

最后分享几个实用调经小妙招:
1. 食疗方:温经红枣姜茶
配方:生姜5片、红枣5颗(去核)、红糖适量。
用法:在月经前一周开始代茶饮,每日一次。
功效:散寒暖宫,促进气血流通,为月经顺利来潮做好准备。
2. 按摩法:按揉三阴交
位置:小腿内侧,脚踝骨尖点上约4指宽处。
方法:每天用拇指按揉两侧三阴交穴各5分钟,感到酸胀为宜。
功效:三阴交是脾、肝、肾三条经络的交会穴,是调理妇科月经问题的核心穴位。
3. 足浴方:艾叶温通足浴
配方:艾叶30克,加水煮沸后,兑入温水至脚踝深度。
用法:每晚睡前泡脚15-20分钟,至身体微微出汗。
功效:引火归元,温暖下焦,有效改善宫寒和血液循环。
若月经长期不规律,应寻求专业中医师辨证论治,从体质根源上进行调理,才能恢复正常的“生物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