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是爱多汗体质,动不动就满头大汗,吃饭时满头大汗,甚至安静地待着也会汗湿衣襟……其实“爱出汗”不是小事,很可能是你的身体在发出“虚”的警报!

爱出汗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新加坡贡方堂TCM中医科专家丘保润指出,中医认为“阳加于阴谓之汗”,正常的出汗是人体调节体温、排出废物的生理现象。但如果不因天气炎热、穿衣过厚、剧烈运动等原因,在正常情况下汗液外泄失常,则属于病理现象,多与“虚”有关。
1、气虚——固摄无力,导致“自汗”
表现:白天容易出汗,稍微活动一下就大汗淋漓,这种情况被称为“自汗”。出汗后常感觉疲惫、乏力、怕风,并且特别容易感冒。
根源:肺气虚弱,卫气不固。人体的卫气就像一层保护我们体表的“防盗网”,气虚则这层“网”不牢固,毛孔开合失常,无法固摄津液,导致汗液轻易外泄。
2、阴虚——内生虚热,导致“盗汗”
表现:晚上睡觉时身体出汗,醒来后汗液就停止了,如同小偷一样,故称为“盗汗”。通常还伴有手脚心热、心烦、口干咽燥、面部潮红等症状。
根源:阴液不足,导致体内产生虚火,虚火逼迫津液从体内流出,形成盗汗。
3、阳虚——兼有寒象,出“冷汗”
表现:也会出汗,但通常是冷汗,并伴有明显的怕冷、手脚冰凉、精神不振、腰膝酸软。
根源:阳气虚弱,既不能固摄津液,也无法温煦身体。

爱出汗动不动就满头大汗中医怎么调理?
针对最常见的气虚自汗,丘保润医师重点推荐了中医的经典方剂——玉屏风散。这是中医 “固表止汗” 的经典方,药性温和,还能增强抵抗力,尤其适配新加坡人“气虚 + 湿热”的混合体质。
玉屏风散由防风、黄芪、白术组成,看似简单,却有 “补、固、防” 三重作用。
方解
黄芪(补):补气要药,能补全身之气,尤其增强“卫气”(身体的防护气),像“给身体补‘防护盾’”,从根源减少汗液漏出;
白术(固):健脾益气,脾是 “气血生化之源”,白术能帮身体生成更多气,还能 “固住” 汗液,避免气补了却留不住;
防风(防):祛风解表,既能防止外界风邪入侵(解决 “怕风” 问题),又能避免黄芪、白术“补得太闷”,让方剂补而不滞,适配新加坡的环境。
“这方子里没有收汗的‘猛药’,而是靠补气固表让身体自己‘控汗’,不会像止汗剂那样堵汗伤皮肤。” 丘医师解释,适合长期调理,老人、小孩都能用。
加减妙用
若出汗特别多、怕风明显:加党参 12g(增强补气)、浮小麦 15g(辅助止汗);
若气虚兼口干(轻微阴虚):加麦冬 10g、五味子 6g(滋阴生津,缓解口干);
若气虚兼身体困重(轻微湿热):加薏苡仁 15g、茯苓 10g(健脾祛湿,减轻困重);
若儿童气虚出汗(比如上学跑两步就汗湿校服):减量黄芪至 10g、白术至 6g,加山药 10g(健脾护胃,适合儿童体质)。

医案
患者:王先生,31岁。
主诉:爱出汗半年,每天通勤20分钟(地铁 + 步行),汗就把后背、腋下浸湿,同事总笑他像刚运动完;出汗后一吹空调就打喷嚏,每月至少感冒1次;平时没力气,每天下午犯困就想趴在桌上睡,喝咖啡也没用。
初诊:见其舌淡苔白、脉象虚弱。
诊断:气虚型汗证。
治以:益气固表止汗。
开方:玉屏风散。根据王先生的具体情况,酌加党参、浮小麦、麻黄根等加强益气敛汗的功效。7剂,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温服。
二诊:服用1周后: 王先生自觉白天出汗量明显减少,精神好转。效不更方,稍微调整剂量,继续服用。
结果:连续调理一个月后: 活动后已不再大汗淋漓,怕风的感觉消失,在整个调理期间未曾感冒。

中医讲究辨证施治,一人一方,具体药物用法用量需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辨证加减服用,切忌私下盲目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