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经越来越少,几乎成为女性通病。以前怎么也得撑个四五天,现在第三天就能用护垫,少得可怜……怎么调理才能正常?
首先了解一下姨妈量多少叫“少”?
姨妈不足2天就没有(正常周期 2-7天)
总量不够 20ml(卫生巾都浸不湿)
超过3小时不用换(刚来那两天)
如果三个中你占了一个,那很有可能就是偏少。
新加坡贡方堂TCM中医妇科专家丘保润表示,在中医看来,月经量越来越少,是身体在「走下坡路」,甚至有疾病隐患。
要在气血层面把月经调好,否则接下来可能是早衰、闭经、不孕甚至出现炎症、肌瘤。
过了35岁甚至到40岁,还可以有较充盈、流畅的经血,其实是一种年轻、健康的体现。
为什么现代人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了,气血不足反而越来越多?总结下来,有以下3个主要原因:
一是因耗气伤血过多。如月经过多,劳倦内伤、外感热病、慢性消耗性疾病等;
二是气血生化不足。脾胃为后天之本,是气血生化之源,当脾胃虚弱,功能失调,则气血化生乏源;
三是肝肾不足。肝藏血,肾藏精,精血同源,肝肾亏虚也会导致阴血亏虚。
很多女性在气虚的情况下会表现为乏力、气短,精神不足,而在月经期则表现为月经量少,颜色偏淡,质地稀薄。
气虚还会导致血行受阻,即使血液充足,却没有足够的气来推动它到达子宫,因此也会出现“淤阻”的症状。
气虚的成因一般和劳累、生活作息不规律、营养不良等因素相关。
因此,补气养血、增强气血生化和运行的能力,对气虚血少型的女性尤为重要。
想要月经量变多,中医补虚泻实,增加血量、通畅血流。
如用补肾、健脾、补血的方式,帮助增长源头的「血量」。
如用理气、温阳、活血的方式,帮助疏通经脉的「血流」。
虚久了,生寒瘀;寒瘀久了,致虚。
最后,虚寒瘀联手,导致月经「终极反抗」——闭经。
这时候,别犹豫,立即就诊,早调理气血、早恢复月经。
气血两虚型:滋血汤
适用症状:月经量少、色淡质稀,伴有头晕眼花、心悸失眠、面色萎黄、乏力等。
代表方剂:滋血汤(出自《证治准绳》)。
组成:人参、山药、黄芪、白茯苓、川芎、当归、白芍、熟地黄。
功效:补气养血,调经。
适用人群:长期劳累、营养不良或产后气血亏虚的女性。
除了内服药物,也可以通过外用艾灸、泡脚等方式达到温经散寒的效果。
王女士,女,30岁。主诉月经量越来越少,只有一两天就结束了,而且颜色暗沉,肚子偶尔也会隐隐作痛。
初诊:日常加班熬夜,饮食不规律,偏好冷饮,体型偏瘦,平时怕冷、手脚冰凉,常感疲倦。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据四诊合参,她的情况属于典型的“气血亏虚型月经量少”。
中医认为,月经是“血海所溢”,血液不足,气亦虚弱,便难以化生充足的经血,自然导致量少、色淡,甚至提前或推迟。
治疗应以补气养血、调经止痛为主,方选八珍汤加减,兼顾调理脾胃,帮助正气生化。
一个月后复诊,脸上的疲惫已悄然褪去,月经不仅量变多了,颜色也正常了,整个人感觉轻松多了,甚至连手脚冰凉的毛病也改善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