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都市的快节奏生活中,偏头痛已成为困扰众多新加坡人的常见问题。反复发作的剧烈头痛,常伴有恶心、畏光等症状,严重影响了工作与生活质量。
偏头痛:内在失衡是根源
新加坡贡方堂TCM丘保润医师指出,中医认为偏头痛并非简单的“头”痛,其根源在于体内气血阴阳的失衡,经络受阻,导致“不通则痛”或“不荣则痛”。
常见病因包括:
肝阳上亢: 压力大、情绪波动导致肝气郁结化火,火热上扰头部。表现为头痛剧烈(常为胀痛或跳痛)、面红目赤、急躁易怒、口苦。
气血不足: 长期劳累、思虑过度或脾胃虚弱,气血生化不足,头部失养。表现为头痛隐隐、绵绵不休、劳累加重、面色无华、神疲乏力。
痰浊阻络: 饮食不节、脾失健运,痰湿内生,阻塞清窍。表现为头痛昏蒙沉重、胸闷脘痞、恶心欲呕、舌苔厚腻。
瘀血内停: 外伤或久病入络,气血运行不畅,瘀血阻滞头部经络。表现为头痛如刺、痛处固定不移、经久不愈、舌质紫暗或有瘀点。
中医如何调理偏头痛
核心疗法:中药内服
平肝潜阳: 针对肝阳上亢型,常用天麻、钩藤、石决明、菊花、白芍等组方(如天麻钩藤饮加减)。
益气养血: 针对气血不足型,常用黄芪、党参、当归、熟地、川芎等组方(如八珍汤、补中益气汤加减)。
化痰通络: 针对痰浊阻络型,常用半夏、白术、茯苓、陈皮、白芷、川芎等组方(如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
活血化瘀: 针对瘀血内停型,常用桃仁、红花、赤芍、川芎、丹参、全蝎、地龙等组方(如通窍活血汤加减)。
增效利器:针灸疗法
常选取头部穴位(如太阳、率谷、百会)、远端穴位(如合谷、太冲、足三里、三阴交)及特定经络穴位。
针灸能迅速疏通经络气血,调和阴阳,有效缓解急性疼痛,减少发作频率和强度,尤其对紧张性成分明显的偏头痛效果显著。
综合调理:
推拿/刮痧: 舒缓头颈部肌肉紧张,改善局部气血循环。
生活方式指导: 根据患者生活习惯,针对性建议避免诱发因素(如特定食物、熬夜、压力源),指导规律作息、适度运动(如太极拳、八段锦)及情绪管理技巧。
医案
患者:凌小姐,28岁
主诉:长期受偏头痛困扰,每月发作数次,疼痛剧烈时需服强效止痛药并卧床休息。
诊断:查看舌象,发现舌红、苔薄黄,脉象弦数。结合症状与舌脉, “肝阳上亢” 型。
针灸疗法:主穴选取风池、太阳、率谷、太冲、侠溪。留针 30 分钟,期间每隔 10 分钟行针 1 次。
反馈:连续10次针灸治疗,每周3次,偏头痛发作次数明显减少。随访3个月,偏头痛仅发作了1次,且疼痛程度轻微,未影响正常生活。
中医讲究辨证施治,一人一方,具体药物用法用量需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辨证加减服用,切忌私下盲目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