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总感觉喉咙里卡着一团浓痰,咳又咳不出,咽又咽不下?晨起刷牙恶心干呕,说话久了声音嘶哑,喝水也冲不下去?这很可能就是中医所说的 “痰气互结” 或 “痰凝咽喉” !
新加坡贡方堂TCM丘保润医师指出,在新加坡湿热气候与快节奏生活的双重影响下,此类症状十分常见,调治之道在于疏通“气机”、化解“痰浊”。
为何喉咙总有痰?气滞、痰凝、津停是根源!
肝郁气滞,痰随气逆: (最常见原因!)
情绪是导火索: 压力大、焦虑、抑郁、爱生闷气导致肝气郁结。
伴随症状: 胸闷胁胀、喜欢叹气、情绪低落或烦躁易怒、失眠多梦、女性或有乳房胀痛、月经不调。
脾虚湿盛,痰浊内生:
饮食伤脾: 新加坡湿热气候下,过食生冷(冰饮)、油腻、甜食、辛辣烧烤,损伤脾胃阳气。
伴随症状: 口中粘腻、食欲不振、腹胀便溏(或大便粘滞)、身体困重乏力、舌苔厚腻。
肺失宣降,痰热壅结:
外感余邪或吸烟: 感冒后余邪未清(尤其是热邪),或长期吸烟、吸入粉尘油烟,导致肺热壅盛,煎灼津液成痰。
伴随症状: 咽喉红肿疼痛或有灼热感、口干口苦、可能伴有咳嗽(咳声沉闷)、小便黄、舌红苔黄腻。
阴虚津亏,虚火炼痰:
久病或熬夜伤阴: 长期说话过多(教师、销售)、熬夜、或热病后期耗伤肺胃之阴。
伴随症状: 咽干口燥、饮水不解渴、声音嘶哑、午后或夜间症状加重、可能伴五心烦热、舌红少苔。
中医化“痰”之道:疏肝、健脾、化痰、利咽
肝郁气滞,痰凝咽喉(梅核气):
治法: 疏肝解郁,化痰散结,行气利咽。
首选经典方: 半夏厚朴汤 (《金匮要略》专方!)。此方中半夏、厚朴、茯苓化痰降逆、行气除满;生姜温散水气、止呕;苏叶芳香宣郁、宽胸利咽。是治疗‘妇人咽中如有炙脔’(即梅核气)的千古名方。常根据体质加入柴胡、郁金、香附增强疏肝;桔梗、枳壳理气宽胸;陈皮、浙贝母化痰。
脾虚湿盛,痰浊上泛:
治法: 健脾益气,燥湿化痰。
主方: 六君子汤合二陈汤加减。党参、白术、茯苓、甘草(四君子)健运脾胃以绝生痰之源;半夏、陈皮(二陈)燥湿化痰理气;常加砂仁、白扁豆、薏苡仁增强化湿醒脾之力;桔梗载药上行利咽喉。
肺热壅盛,痰热胶结:
治法: 清热宣肺,化痰利咽。
主方: 清气化痰丸或桑菊饮合贝母瓜蒌散加减。常用药:黄芩、桑白皮、鱼腥草清肺热;瓜蒌皮、浙贝母、竹沥清热化痰;桔梗、甘草、射干、牛蒡子利咽开音;枇杷叶降气化痰。
阴虚津亏,虚火灼咽:
治法: 滋阴润燥,清降虚火,化痰利咽。
主方: 养阴清肺汤或沙参麦冬汤加减。常用药:生地、麦冬、玄参、沙参、百合滋养肺胃之阴;浙贝母、桔梗化痰利咽;丹皮、赤芍清虚热;木蝴蝶、蝉蜕利咽开音。
日常饮食:缓解局部,辅助清痰
代茶饮(请在医师指导下选用):
疏肝理气化痰饮: 玫瑰花3g + 陈皮3g + 绿萼梅3g。沸水冲泡代茶饮。适合情绪不畅、胸闷者。
健脾化湿利咽饮: 茯苓5g + 生薏米10g(捣碎)+ 桔梗3g + 甘草2片。煮水代茶饮。适合痰多粘腻、腹胀者。
清热润喉饮: 金银花3g + 麦冬5g + 木蝴蝶3片 + 生甘草2片。沸水冲泡。适合咽喉红肿、干痛、有黄粘痰者。
饮食清淡护脾胃:
忌口: 严格限制生冷冰饮、油腻肥甘、甜食糕点、辛辣烧烤、烟酒。这些食物易助湿生痰、助热伤阴或刺激咽喉。
宜食: 多吃新鲜蔬菜水果(避免过寒凉的如西瓜、梨)、易消化食物。可适量食用理气化痰食材:如萝卜(熟)、陈皮、柚子皮、山楂;健脾祛湿食材:如山药、薏米(炒)、茯苓、扁豆;滋阴利咽食材:如银耳、百合、雪梨(炖)、马蹄。
医案
患者:陈女士,41岁
主诉:喉咙异物感伴白痰近一年,饭后及晨起尤甚,易腹胀,舌淡胖苔白腻。
辨症:脾虚湿盛
开方:治疗以健脾益气为主(如香砂六君汤思路),佐以燥湿化痰(陈皮、半夏)、行气消胀(枳壳、厚朴)。配合饮食指导。
结果:约三周调理,痰量显著减少,腹胀及异物感基本消失。
中医讲究辨证施治,一人一方,具体药物用法用量需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辨证加减服用,切忌私下盲目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