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镜中浮肿的双眼,傍晚紧绷难脱的鞋子,手指按压皮肤后迟迟不散的凹痕,每天只能靠着冰美式消肿……其实这些都是水肿体质发出的“求救”信号。新加坡贡方堂TCM丘保润医师指出,水肿不是多喝几杯黑咖啡和薏米水就能解决的,中医看水肿,关键在于找出水液代谢失衡的开关。
水肿背后:不只是“水”的问题
中医将水肿称为“水气病”,临床常见类型有:
1.脾虚湿困型: 这是最常见的一类。水肿多见于四肢、眼睑,晨起明显,常感身体沉重、乏力、食欲不振、大便溏稀。这类患者舌体多胖大,边有齿痕,舌苔白腻。新加坡湿热气候,加上饮食生冷、思虑劳倦,最易损伤脾阳,导致土不制水。
2.肾阳亏虚型: 腰以下水肿尤为显著,按之凹陷难起,常伴腰膝酸软、畏寒怕冷、夜尿频多。
3.气滞水停型: 水肿时轻时重,常随情绪波动而变化,伴有胸胁胀满、脘腹胀闷、嗳气叹息。
中医如何调理水肿体质
脾虚湿困者: 健脾益气、渗湿利水是根本。常用参苓白术散或实脾饮加减。党参、白术、茯苓、山药健运脾胃;薏苡仁、白扁豆、泽泻、大腹皮利水渗湿;少佐干姜、砂仁温运脾阳,助化水湿。
肾阳亏虚者: 当以温补肾阳、化气行水为主。济生肾气丸(金匮肾气丸加牛膝、车前子)或真武汤。
气滞水停者: 重在疏肝理气、行气利水。常选用柴胡疏肝散合五皮饮加减。柴胡、香附、枳壳疏肝解郁;陈皮、大腹皮、茯苓皮、桑白皮(或冬瓜皮)行气利水消肿。
穴位按摩/艾灸:激发身体自愈力
水分穴(脐上1寸): 利水消肿要穴。可用指腹轻柔按揉。
阴陵泉(小腿内侧胫骨后缘凹陷处): 脾经合穴,健脾祛湿利水。按揉或艾灸效果佳。
足三里(外膝眼下3寸): 强壮要穴,健运脾胃,化湿浊。常按揉或艾灸。
三阴交(内踝尖上3寸): 肝脾肾三经交汇,调理水液代谢。按揉为主。
肾俞穴(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温补肾阳。适合肾阳虚水肿者艾灸。
日常生活中的“祛湿方”
健脾祛湿“黄金搭档”: 薏苡仁(炒过更温和)、赤小豆、白扁豆、山药、莲子、芡实。可煮粥、煲汤(如薏米冬瓜排骨汤、赤小豆鲫鱼汤)。
温阳利水佳品: 生姜(连皮煮)、肉桂(少量)、黑豆、鲤鱼。如生姜红枣茶、黑豆鲤鱼汤。
行气消肿食材: 陈皮、白萝卜、佛手、玫瑰花(泡茶)。如陈皮红豆沙、萝卜丝鲫鱼汤。
医案
患者:方女士,32岁
主诉:久坐办公室,双下肢水肿1年,按之凹陷难复,伴乏力、舌胖有齿痕。
辨证:脾虚湿盛,气滞水停
治疗:1.内服方(五苓散加减):茯苓15g、白术12g、桂枝9g、泽泻10g,加黄芪20g(补气利水)、玉米须30g(增强利尿)。
2.外治法:每日睡前艾叶煮水泡脚(水位过三阴交穴)。阴陵泉穴隔姜灸,每周3次。
3.饮食调整:
早餐:薏米山药粥
晚餐:冬瓜海带汤(少盐)
反馈:1周后,下肢肿胀减轻500%,按压凹陷恢复加快,2周后,水肿基本消退,体重下降3kg(水湿代谢改善)。
中医讲究辨证施治,一人一方,具体药物用法用量需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辨证加减服用,切忌私下盲目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