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颈肩僵硬如铁、转头咔咔作响?或是被手麻头晕、视力模糊反复折磨?现代生活中,"低头族"、伏案族们正饱受颈椎病的困扰。这要怎么办?
颈椎病什么原因引起的?
新加坡贡方堂TCM中医科专家丘保润提醒:颈椎病绝非单纯的"骨头问题",其根源是经络阻塞、气血不畅!
长期劳损,筋伤骨错:长时间低头看手机、伏案工作,或睡姿不当,导致颈部肌肉韧带长期处于紧张状态,气血运行受阻,"筋出槽,骨错缝",加速颈椎退变。
风寒湿邪,痹阻经络:颈肩部暴露于空调冷风、潮湿环境,风寒湿邪乘虚而入,滞留于筋骨之间,导致气血凝滞,引发僵硬酸痛、畏寒怕冷。
气血亏虚,筋骨失养:中老年人群或体质虚弱者,肝肾不足,气血生化乏源,无法濡养颈部筋骨,椎间盘更易退化,韧带松弛,稳定性下降。
急性损伤,瘀血内停:颈部急性扭挫伤(如车祸、运动损伤)未及时正确处理,局部瘀血阻滞经络,成为日后反复疼痛的隐患。
颈椎病会引起哪些症状?
颈肩部:持续性酸痛、僵硬、沉重感,活动受限(尤其后仰、旋转),按压有痛点。
上肢:放射性疼痛、麻木、无力感(可至手指),握物不稳。
头部:头晕、头痛(尤其后枕部或偏头痛)、恶心,视力模糊、眼胀。
严重时:行走不稳(如踩棉花感)、胸闷心悸、甚至大小便功能障碍。
颈椎病中医怎么治疗效果好?
面对复杂顽固的颈椎病症,丘保润医师擅长运用身痛逐瘀汤结合针灸疗法,进行内外合治,直达病所。
身痛逐瘀汤由秦艽、川芎、桃仁、红花、甘草、羌活、没药、当归、灵脂、香附、牛膝、地龙组成,具有活血化瘀,通络止痛的功效。
方中桃仁、红花、川芎强力活血化瘀;没药、五灵脂、香附行气止痛,气行则血行;秦艽、羌活祛风除湿通络;当归养血活血;牛膝引药下行,强健筋骨;地龙通经活络。
加减妙用:
遇寒加重者,加桂枝、细辛温经散寒。
头晕明显者,加天麻、钩藤平肝熄风。
上肢麻木严重者,加黄芪、鸡血藤益气养血通络。
肝肾亏虚腰膝酸软者,加杜仲、桑寄生补益肝肾。
外施针灸术效果翻倍
核心取穴:颈夹脊穴(直接作用于颈椎旁)、风池穴、肩井穴、天宗穴(疏通颈肩部气血)、外关穴、合谷穴(改善上肢症状)、阿是穴(局部压痛点)。
作用机理:针刺刺激特定穴位,能迅速疏通颈部及上肢阻滞的经络气血,放松痉挛肌肉,减轻神经根压迫,消除炎症水肿,有效缓解疼痛、麻木、头晕等症状。常与中药内服协同增效,加速康复进程。
医案
患者:程先生,42岁。
主诉:因长期伏案及高强度工作,颈椎病困扰近5年。近半年症状急剧加重:颈部僵硬剧痛,无法后仰转头,右上肢放射性麻痛至指尖,夜间常被麻醒,手指无力影响敲代码,伴有持续性头晕、注意力涣散。尝试多种理疗及止痛药效果不佳,深感焦虑。
查体: 颈椎生理曲度变直,C5-C7棘突旁及右侧肩胛区明显压痛,臂丛神经牵拉试验阳性,右手握力减弱。舌质暗紫,边有瘀点,苔薄白,脉弦涩。
辨证: 气滞血瘀为主,兼夹风寒湿邪。
内服方:身痛逐瘀汤加减。重用桃仁、红花、川芎活血化瘀,加桂枝、细辛温通经脉,葛根解肌舒筋升清阳(改善头晕),姜黄引药上行至肩臂。
针灸方:每周3次。重点针刺颈夹脊(C4-C7)、右侧风池、肩井、天宗、曲池、外关、合谷及阿是穴,配合电针疏密波加强通络止痛效果,后期加用温针灸温煦散寒。
医嘱:严格调整坐姿,使用颈椎支撑枕,进行特定颈部康复锻炼。
结果:治疗1周后颈部疼痛及右上肢麻痛感减轻约30%,夜间麻醒次数减少,头晕稍缓;治疗3周后颈部活动度显著改善,可完成大部分日常动作,上肢麻痛范围缩小至前臂,手指力量增强,头晕基本消失,工作专注度提升;巩固治疗2个月后颈部僵硬酸痛感基本消失,右上肢偶有轻微麻木(过度劳累时),握力恢复正常,头晕未再发作。
中医讲究辨证施治,一人一方,具体药物用法用量需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辨证加减服用,切忌私下盲目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