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深受湿疹的困扰,半夜被痒醒,一抓就是一片红;换了无数药膏,湿疹却像“牛皮糖”一样,甩都甩不掉。

湿疹总不好?先搞懂你的“痒”从哪来?
很多人把湿疹当成单纯的“皮肤问题”,涂激素药膏应急,却越涂越依赖,停药就反弹。新加坡贡方堂TCM中医皮肤科专家丘保润解释,中医里湿疹叫“湿疮”,看似长在表皮,根儿却在脏腑失调,常见的有三种情况,你可以对着自测。
1. 湿热内蕴:急性发作的“火疙瘩”
吃多了火锅、烧烤,或者梅雨季住得潮湿,身体里就容易攒下“湿热”。这种湿疹一发作就来势汹汹,皮疹是鲜红的,摸起来发烫,可能还会渗黄水,痒得让人坐立难安。患者往往还伴有口苦、小便发黄、大便黏马桶的情况,这都是体内“脏水”外溢的表现。
2. 阴虚血燥:慢性湿疹的“老病根”
这是长期湿疹患者最常见的类型。熬夜、压力大、或者之前用多了激素,都会耗伤身体里的“阴血”。皮肤没了阴血滋养,就像干旱的土地,变得干燥、脱屑,甚至开裂,痒起来是那种钻心的痒,尤其到了晚上更严重——因为夜里身体的阴血要去养脏腑,皮肤就更“缺营养”了。
3. 脾虚湿蕴:悄悄冒头的“小疹子”
平时爱喝奶茶、吃甜腻食物,脾胃就容易变“弱”,没法正常代谢水湿。这种湿疹皮疹颜色偏淡,渗液清稀,痒得不算剧烈,但总在四肢、腰腹这些地方反复冒。患者往往还会有肚子胀、大便不成形的问题。

湿疹吃什么中药好得快?
“湿疹看似是皮肤问题,实则是体内‘阴阳失衡’的信号。”丘保润医师强调,很多慢性湿疹患者表面是皮肤红肿瘙痒,深层却是阴血亏损、虚热内扰——这也是为什么单纯用清热药膏只能治标,停药就复发的原因。而东汉张仲景《伤寒论》中的黄连阿胶汤,正是调理这种“虚热兼湿”体质的利器。
内服方:黄连阿胶汤
黄连阿胶汤由黄连、阿胶、黄芩、芍药、鸡子黄组成。
黄连和黄芩是“灭火队员”,专门清掉体内的虚火和湿热,从源头止住痒;阿胶、白芍和鸡子黄则是“营养补给站”——阿胶滋阴养血,白芍柔肝护阴,鸡子黄不仅能补养营血,民间甚至会把它炒油外用治湿疹,内服外用都管用。一攻一补,既清了邪火,又养了皮肤,特别适合治疗顽固性湿疹。
加减妙用
瘙痒剧烈加白鲜皮、地肤子
渗液明显加黄柏、苦参
皮肤肥厚加丹参、当归
失眠焦虑加酸枣仁、夜交藤

外用搭档:贡方堂御肤膏
单靠内服,药力到达皮肤需要时间,外用"御肤膏"至关重要:
温和不刺激:不含激素,适合长期使用
双重功效:既能清热燥湿,又能润泽肌肤,缓解干燥脱屑
便捷使用:每天涂抹,即时止痒,改善外观

医案
患者:刘女士,42岁,教师。患湿疹8年,全身散发暗红色斑块,皮肤肥厚如皮革,表面覆盖大量鳞屑。夜间瘙痒剧烈,经常抓至出血方能入睡。曾长期使用激素药膏,停药即复发且加重。
初诊:面色萎黄,皮肤干燥粗糙,四肢伸侧苔藓样变明显。舌红少苔,脉细数。
诊断:湿疮(阴虚血燥,余邪未清)。
治法:滋阴养血,清热祛风。
方药:黄连阿胶汤加减。黄连6g,黄芩10g,阿胶12g(烊化),白芍15g,鸡子黄2枚(冲服),生地15g,当归12g,白鲜皮10g,地肤子10g,丹参15g。7剂,每日1剂,水煎服,早晚服用。
外用:同时搭配御肤膏外用,每天2-3次。
二诊:7剂后夜间瘙痒明显减轻,已能连续睡眠4-5小时,效不更方,继续服用。
结果:14天后皮肤干燥改善,鳞屑减少,皮损颜色变淡,瘙痒基本控制。

中医讲究辨证施治,一人一方,具体药物用法用量需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辨证加减服用,切忌私下盲目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