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经对于很多女性来说是噩梦,有人疼到冒冷汗,有人疼到呕吐腹泻,甚至有人疼到昏厥……
脸色惨白、手脚冰凉、直冒冷汗,脑袋昏昏沉沉……止痛药吃了也不见得有用中医调理方法根治,让你轻松度过姨妈期!

新加坡贡方堂TCM中医妇科专家丘保润指出,中医讲痛经就俩核心:“不通则痛”和“不荣则痛”。
不通则痛,属于实证,就像水管堵了水压大,气滞、血瘀、寒气堵在肚子里,子宫收缩太猛,血过不去就疼。
常见表现是月经前或来时肚子拧着疼、胀痛,可能还连着腰和大腿根,热敷能好点。多由气滞血瘀、寒凝血瘀所致,气血淤堵不通导致的疼痛。
不荣则痛,属于虚证,就像土地太干裂开,这种痛通常是月经后隐隐作痛,用手捂着或躺下能舒服点,人还容易累、脸色白。多由气血虚弱、肾气亏损,胞宫失于濡养所致的疼痛。
其中,原发性痛经多属“不通则痛”,如气滞血瘀、寒湿凝滞、湿热瘀阻、气血虚弱;
而继发性痛经多因瘀血内阻、痰湿瘀结、湿热蕴结、肝肾亏损导致器质性病变。
缓解痛经小妙招
1.热水+热敷
适量喝热水,可让血管扩张舒展,达到“通则不痛”的目的。同时,用热毛巾热敷小腹,可增强盆腔的血液循环,缓解盆腔淤血症状,进而缓解疼痛。
2.科学服用止痛药
市面上常见的芬必得、布洛芬、散利痛等止痛药能有效抑制引起痛经的物质——前列腺素的合成和释放,进而缓解疼痛。不过,在服用止痛药之前,需要在医生的专业指导下使用,首先排除器质性疾病引起的痛经。
3.中医特色理疗
除了药物,中医特色外治法如穴位贴敷(太冲、三阴交)、耳穴压豆(内分泌、皮质下)、灸法(中极、关元、气海)、中药熏洗、针灸等均可有效缓解痛经。
4.穴位按摩
给大家分享两个缓解痛经的特效穴:三阴交和血海穴。主治月经不调、痛经、经闭等妇科病。

患者,女,15岁。
主诉:痛经
现病史:经期腹痛半年,瘀血块多,月经周期规则,伴头晕目眩,疲劳、心悸失眠,多梦,舌淡暗,苔薄,脉细涩。
中医诊断:痛经
症候诊断:瘀血阻滞证
治法:活血化瘀,益气通经止痛
处方:当归15g,白芍15g,熟地黄10g,川芎10g,桃仁6g,红花6g,甘草6g,黄芪30g,党参15g,白术10g,丹参15g,玄参15g,五味子10g,茯神10g。共7剂。水煎服 早晚温服。
四物汤重在补血活血。桃红四物汤在四物汤的基础上加桃仁、红花,因此偏重于活血化瘀,适用于血瘀所致的月经不调、痛经等。

最后,辨证论治是关键。
痛经原因复杂,寒、热、虚、实各不相同。务必在专业中医妇科医师的指导下,选择最适合的疗法或组合方案。
坚持才有良效:中医治疗讲究调理和积累。尤其是非经期的调理(如艾灸保健、耳穴压豆),对预防和减轻下次痛经非常重要。
经前干预很重要:很多疗法(如贴敷、耳穴、艾灸)在月经来潮前5-7天开始干预,效果往往优于经期才开始治疗。
生活方式是基础:治疗同时,注意经期保暖(尤其腹部、腰部、脚部),避免生冷寒凉饮食(冰淇淋、冷饮、大量水果),保证充足睡眠,这些都能巩固疗效。
外用止痛膏:疼痛难忍时,可即时涂抹贡方堂御痛膏,其精选当归、川芎等草本成分,能快速渗透肌肤,温通经络,有效缓解小腹冷痛,让你轻松度过生理期。内调外养,告别痛经困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