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从青春期开始,就有了长痘的烦恼。
而且祛痘的方法用了很多,痘痘依然顽固冒出来......实在令人发愁!到底怎么祛痘最有效?
今天,我们就从中医的角度,深入探讨如何科学战“痘”,让肌肤回归健康状态。

中医认为"有诸内者,必形诸外",皮肤问题往往是内在失衡的表现。
在传统理论中,痘痘主要与"肺热"、"脾胃湿热"、"肝郁化火"等内在失调有关。
中医认为,痘痘是身体内部“着火”了,不同部位的痘痘对应不同的问题:
如额头痘对应着心火旺、总是熬夜;
鼻子痘则代表胃火大、吃得太油腻;
而下巴痘则多是内分泌失调、 肾虚或妇科问题。
不同体质的人,痘痘的形态、分布位置和调理方法也不同。以下是四种常见的痤疮体质类型及其表现:
1. 肺经风热证(常见于青春期)
经典方剂:枇杷清肺饮
枇杷叶、黄连、黄柏各9g
中成药:黄连上清丸
2. 脾胃湿热证(常见于嗜食辛辣者)
经典方剂:茵陈蒿汤
茵陈18g、栀子9g、大黄6g
中成药:藿香清胃胶囊
3. 冲任不调证(常见于经前加重)
经典方剂:二至丸合逍遥散
女贞子、旱莲草各12g,柴胡9g
中成药:加味逍遥丸
4. 血瘀痰凝证(常见于囊肿型痘痘)
经典方剂:海藻玉壶汤
海藻、昆布、半夏各9g
中成药:大黄䗪虫丸
中医针对痤疮构建了一套独特的理论体系,用药极为精巧,并且采用内外合治的方法。事实证明,通过中医药治疗痤疮,能够收获非常不错的疗效。
新加坡贡方堂TCM中医皮肤科专家丘保润指出,中医内治法主要为疏风清热、活血散结、调理冲任。同时,也可依痤疮皮损形态进行局部辩证分型论治。

中药内服调理
丘疹粉刺型痤疮,从清上畅下论治。丘疹痤疮多属轻型痤疮,常因过食油腻,脾胃积热,情志郁火,致肺胃血热引发。皮损以红丘疹、粉刺或小脓疱为主。治宜清上畅下,清上即清解肺胃积热,可选枇杷清肺饮;畅下指用大黄等药通大便,从内而泻其肺火。
结节囊肿型痤疮,从清热解毒凉血活血论治。结节囊肿型痤疮,面部见红色或暗红色结节,或伴小脓疱。此型多选五味消毒饮或仙方活命饮加减治疗。结节性明显者,笔者多加三棱、莪术。
月经前痤疮,从肝肾论治。年轻女性痤疮的发生与轻重有时与月经周期有关。如在经前加重,且伴有心烦易怒、乳房胀痛者,可从肝肾论治。可在月经前一周选柴胡疏肝散与炒知母、炒黄柏、女贞子、旱莲草、蒲公英、紫花地丁、野菊花、连翘等加减治疗。
中医特色外治法
1. 中药面膜
成分:黄芩、白芷、白芨等份
用法:蜂蜜调敷,每周3次
2. 耳穴压豆
取穴:内分泌、皮质下、肺、肝
疗程:每周更换,连续8周
3. 外用贡方堂御肤膏
具备抗炎、舒缓与促进肌肤自我修护的能力,为痘痘、湿疹、皮炎及敏感肌人群提供一站式修护方案。

患者,男,18岁。
主诉:唇周冒痘2年余。患者自述2年前因学习压力大、心情不舒出现唇周冒痘,间断予外用药物对症治疗后症状无明显改善,遂寻求中医治疗。
刻下:唇周冒痘,色暗红、有脓点、按之痛,平素晨起纳差,手脚冰凉,寐可,二便调。舌淡紫,苔白厚,脉数。
辨证:脾湿胃热,瘀血内停。
治则:清热燥湿,活血化瘀。
方用甘草泻心汤合桃红四物汤加减:
法半夏10g,黄连6g,黄芩10g,干姜8g,生甘草8g,党参10g,大枣15g,生地黄10g,当归10g,川芎10g,炒白芍10g,桃仁10g,红花10g,紫苏叶6g,桑叶10g,防风10g,连翘10g,薄荷8g,白鲜皮10g,苦参10g,生牡蛎20g。10剂,水煎服,日1剂。
二诊:患者服药后诉唇周痘痘明显改善,偶有化脓触痛。舌淡紫,苔白稍厚,脉数。守上方加熟大黄6g。10剂,煎服法同上,增强清热泻火、凉血化瘀之功,临床疗效显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