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人在日常生活中可能会遇到口腔溃疡、黏膜白斑等常见问题,但很少有人知道这些症状也可能与口腔癌有关。
出现这 5 个症状
· 持续性口腔溃疡:口腔内的溃疡如果超过两周未愈合,可能需要引起重视。
· 口腔黏膜“红、白”变化:注意口腔内是否出现白色、红色或暗色斑点,口腔白斑、红斑等可能是癌前病变的迹象。
· 局部肿胀或淋巴结肿大:口腔或颈部出现不明原因的肿胀,或淋巴结肿大,可能提示癌症扩散。
· 牙龈反复出血:口腔内经常无明显原因地出血,可能是口腔癌尤其是牙龈癌的早期信号。
· 麻木或疼痛:面部、口腔、咽部或颈部出现不明原因的麻木或疼痛,应引起关注,因为这可能是肿瘤侵及了神经组织的表现。

新加坡贡方堂TCM中医科专家丘保润表示,中医将口腔癌称为“岩"和“菌"等,以其发于体表,直观明见而称之。其病因及发病条件十分复杂,主要与烟酒嗜好、紫外线与电离辐射、慢性刺激与损伤、机体免疫状态,以及嚼槟榔习惯和非特异感染协同作用有关。
中医认为过食肥甘厚腻及辛辣炙炉之品或因思虑太过,长期烟酒刺激或嚼食槟榔致心脾积热为唇癌及口腔癌的主要病因,而脾、肝、肾脏亏虚不能抗邪是发病的内在条件。心思太过,忧虑过深,气机郁结化火,致使心火焦炽,移热于脾经,结聚于唇和口腔而成;或过食辛辣煎炙,醇酒肥甘厚腻之物,脾胃中焦热盛蕴毒,或脾胃亏损,水湿不运,酿生湿热,或聚湿成痰,湿热火毒之邪瘀结于唇及口腔而发本病。口腔癌病位在脾,病机是火毒痰浊之邪蕴脾,导致其局部气血瘀滞,唇和口腔失荣或火毒蕴结于唇和口腔而成肿块,发病与心、肝、肾、胃关系十分密切,治疗时应注意兼顾肝肾之阴。
从中医整体观出发,运用中医辨证论治,根据患者的不同临床证候、病因病机将口腔癌分为热毒蕴结、痰浊凝滯、气滞血瘀、气血两虚等证型进行辨证施治,中医治疗效果明显,帮助患者缓解症状。

某男,68岁,因口腔恶性肿瘤术后淋巴结转移行头颈部放疗,后出现口干无唾液,气短疲乏,干咳无痰,先后予口腔保湿护理,中成药促进黏膜修复,口服中药,针灸综合治疗,后口腔无疼痛或伤口,但气短口干症状无改善。
刻下症:口干欲饮,时有轻咳,气短疲乏,双下肢无力,全身酸痛,无汗畏寒,蜷卧喜热,多食易饥,饮食量不多,大便干,每日1次,排尿等待,小便无力,近1个月体重变化不大,舌红苔少,脉弱。既往有肺气肿、间质性肺病史。
中医诊断:癌类病,气阴两虚证;
中医辨证:气阴两虚证
中药汤剂以益气养阴为主,方用竹叶石膏汤化裁,具体方药如下:
淡竹叶6g,玉竹6g,麦冬6g,生姜6g,炙甘草6g,人参3g,陈皮6g,焦麦芽6g,黄芪6g,当归6g,郁金6g,桔梗6g。中药5剂,每天一剂,冲服。
另配合针灸治疗以补肺益肾为主。
反馈:患者夜间干咳,自觉乏力,口干欲饮,畏寒较前好转,全身酸痛稍减轻,无饮食拒吐发生,夜间无饥饿加餐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