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深人静时,那来自脑海深处的蝉鸣或潮汐声,是否曾让您辗转难眠、心烦意乱?这便是耳鸣,一种并非“疾病”却困扰万分的体验。在许多人看来,它病因成谜、难以根治,往往被归咎于衰老或听力损伤。新加坡贡方堂TCM丘保润医师指出,耳鸣并非独立的疾病,而是身体内部阴阳气血失衡,在耳窍上的一个突出信号。

耳鸣的“病根”何在?
肝火上扰
病机:情绪压力大致肝火上扬。
特点:耳鸣如风雷,声大突然,易怒口苦。
肾精亏虚
病机:年老体虚或过度耗损致肾精不足。
特点:耳鸣如蝉鸣,声细持续,腰酸头晕。
痰火郁结
病机:饮食不节致痰湿化火,阻塞耳窍。
特点:耳鸣闷胀,时高时低,头重胸闷。
气血亏虚
病机:脾胃虚弱或大病后气血无法上荣于耳。
特点:耳鸣声微,时作时止,疲劳时加重,面色差乏力。

中医如何治疗耳鸣?
中医治疗耳鸣,强调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方法多样。
针灸治疗:通过刺激经络穴位,疏通气血,调节脏腑功能。常用穴位有:听宫、听会、翳风、耳门(局部取穴)、太溪(补肾)、太冲(泻肝火)、足三里(补气血)。
中药内服:核心手段。根据不同的证型,选用清肝泻火、滋补肾阴、化痰清火、益气养血等方剂。
今天丘医师给大家带来一款经典方:耳聋左慈丸。
在众多治疗耳鸣的方剂中,耳聋左慈丸是滋肾阴、潜肝阳的代表方,尤其适用于肾精亏虚型耳鸣。
来源:清代名医《重订广温热论》
方剂组成与配伍思路:
君药:熟地黄 - 大补肾阴,填精益髓,为方中主药,旨在从根本上滋养耳窍。
臣药:山茱萸、山药 - 山茱萸补益肝肾,涩精固脱;山药健脾益气,固肾益精。二者辅助熟地黄,增强补肾固本之力。
佐药:泽泻、牡丹皮、茯苓(即“三泻”) - 此三味药源自六味地黄丸。泽泻泄肾浊,牡丹皮清肝火,茯苓渗脾湿。在大量补药中佐以清泻,补中有泻,使补而不腻,滋而不滞。
使药:煅磁石、五味子、石菖蒲 -
煅磁石:质量沉降,功能潜阳安神,聪耳明目,能将上浮的虚火引回下焦,是治疗耳鸣耳聋的要药。
五味子:酸收敛气,益气生津,固肾宁心,能帮助收敛耗散的精气。
石菖蒲:芳香开窍,化湿和胃,能宣通耳窍,作为引经药,带领诸药上行至耳部。
功效:滋肾平肝,潜阳通窍。
主治:肾阴不足,虚火上炎所致的耳鸣耳聋,伴有头晕目眩、视力模糊、腰膝酸软、失眠多梦等。

医案
患者:王先生,48岁,程序员。
主诉:双侧耳鸣如蝉鸣,持续2年,近半年加重,夜间尤甚,影响入睡。
伴见症状:头晕眼花,腰膝酸软,记忆力下降,口干,舌红少苔,脉细数。
辨证分析:患者年近五十,肾气自半。加之长期熬夜耗神,暗耗肾精。肾阴亏虚,髓海不足,故头晕眼花、记忆力差;耳窍失养,虚火上扰,故耳鸣如蝉,夜间加重;舌红少苔、脉细数均为肾阴亏虚之象。
诊断:耳鸣(肾精亏虚证)。
治法:滋补肾阴,潜阳通窍。
方药:耳聋左慈丸加减。
熟地黄15g,山茱萸12g,山药15g,泽泻10g,牡丹皮10g,茯苓12g,煅磁石20g(先煎),五味子6g,石菖蒲9g,枸杞子12g。
方解:以六味地黄丸为基础大补肾阴,加煅磁石潜阳,五味子敛气,石菖蒲开窍,枸杞子增强补肝肾、明目的功效。
反馈:服药7剂后,自觉耳鸣声音有所减小,夜间入睡改善。原方继服14剂,耳鸣发作频率明显降低,仅在极度疲劳时出现,头晕、腰酸等症状亦减轻。后嘱其改为中成药耳聋左慈丸巩固,并配合生活调理。

中医讲究辨证施治,一人一方,具体药物用法用量需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辨证加减服用,切忌私下盲目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