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加坡这个美食天堂,糖分无处不在。很多人认为,糖尿病就是吃糖多造成的,事实果真如此吗?

新加坡糖尿病是吃糖多造成的吗?
很多人闻“糖”色变,认为少吃糖就绝不会得糖尿病。新加坡贡方堂TCM中医科专家丘保润指出,这是一个普遍的误解。
糖尿病本质上是一种代谢性疾病,其核心问题是体内胰岛素(一种帮助细胞利用血糖的激素)的分泌不足或作用障碍,导致血糖浓度升高。
吃糖多,只是众多风险因素之一,而非唯一原因。
遗传因素:家族史是明确的风险因素。
不良饮食习惯:长期高热量、高脂肪、精制碳水化合物(不单是糖)的饮食。
缺乏运动:导致能量消耗不足,肥胖几率增加。
肥胖:尤其是腹型肥胖,是2型糖尿病的重要诱因。
年龄增长:身体机能自然衰退。
因此,将糖尿病简单归咎于“吃糖多”并不准确。它是由遗传、生活方式、环境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糖尿病的早期典型症状有哪些?
喝得多(口干烦渴):总感觉喉咙干燥,需要大量饮水。
吃得多(多食易饥):食欲亢进,刚吃完不久又感到饥饿。
尿得多(小便频多):小便次数增多,尤其是夜尿频繁。
体重减少:尽管食量增加,但体重却在不明原因地下降。

糖尿病中医怎么治疗?
针对糖尿病(中医称 “消渴症”),丘医师结合新加坡患者多“阴虚燥热”的体质(常因熬夜、吹空调、饮食辛辣导致),常用经典方剂“玉女煎”加减调治效果好。
玉女煎由石膏、熟地黄、知母、麦冬、牛膝组成,具有清热滋阴、生津止渴的功效。
方解
石膏:清胃火,泻实热,如同“釜底抽薪”,撤掉体内的火。
知母:滋阴润燥,助石膏清火,同时补充津液。
熟地:滋补肾阴,填补根本上的“水分”不足。
麦冬:养阴生津,侧重于润肺胃,直接缓解口干。
牛膝:引火下行,引导上炎的虚热向下归于肾中。
诸药合用,共同达到清胃火、滋肾阴的效果,有效改善阴虚燥热的体质状态,从而缓解相关症状。
加减妙用:若患者伴有湿热(如舌苔黄腻、腹胀),加茯苓、泽泻祛湿;若阴虚明显(如夜间盗汗、眼干),加玉竹、石斛养阴;若血糖偏高且伴有便秘,适当增加知母用量,增强清热润燥之力。

医案
患者:李先生,42岁。
主诉:近三个月来口渴多饮明显,每日饮水量超4升,仍感口干,食欲旺盛,体型偏瘦,伴有乏力、心烦失眠。体检发现空腹血糖偏高,处于糖尿病前期。
初诊:舌质红,苔少微黄,脉细数。
辨证:消渴(阴虚燥热证)。
治法:清胃泻火,滋阴增液。
开方:玉女煎加减。
方药:生石膏,知母,熟地黄,麦冬,怀牛膝,加用太子参、天花粉以增强益气生津之力。
用法:共7剂,每日1剂,水煎服,早晚温服。
医嘱:严格进行饮食控制,增加慢跑等运动。
二诊:服药一周后,患者反馈口渴、多饮症状大为减轻,精神和睡眠改善。丘医师根据其舌脉变化调整方剂巩固治疗。
结果:调理一个月后复查,其空腹血糖已降至正常范围,不适症状基本消失。丘医师建议其继续保持健康生活方式,并定期监测血糖。

中医讲究辨证施治,一人一方,具体药物用法用量需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辨证加减服用,切忌私下盲目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