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每天洗头,头发却还是油腻扁塌,梳子一过,掉发多得让人心惊?头顶发缝越来越宽,发际线节节后退?这可能是脂溢性脱发在作祟。
脂溢性脱发是怎么引起的?
新加坡贡方堂TCM中医科专家丘保润指出,中医称脂溢性脱发为“发蛀脱发”或“蛀发癣”,其病机核心在于湿热上蒸、血虚风燥、肝肾不足。与现代医学认为的雄激素水平过高、毛囊微小化理论不同,中医更侧重于整体调理。
饮食不节,脾胃湿热
长期过食辛辣、油腻、甜腻及高热量食物,或过度饮酒,最容易损伤脾胃功能。脾胃运化失常,水湿停滞,郁久化热,形成湿热。湿热之邪循经上犯巅顶,侵蚀发根,导致头发油腻、瘙痒,最终引起毛囊萎缩、脱发。
情志内伤,血热风燥
精神压力大、长期紧张焦虑、熬夜失眠,会导致心火亢盛或肝气郁结,郁而化火,灼伤阴血。阴血亏虚则生风生燥,发根失于濡养,表现为头发干燥、头皮屑增多、瘙痒脱屑,头发变得细软无力而脱落。
先天不足,肝肾亏虚
“发为血之余”,“肾其华在发”。若先天禀赋不足,或纵欲过度,或久病伤肾,导致肝肾精血亏虚,无法上荣于发,毛囊得不到充足的滋养,就会导致头发均匀脱落、稀疏细软,这是脱发日久、进入中后期的常见证型。
脂溢性脱发有哪些典型症状?
初期(湿热型): 头发、头皮油脂分泌异常旺盛,头发油腻黏糊,洗完头第二天就出油。头皮可能潮红、瘙痒,伴有黄色鳞屑。脱发数量逐渐增多。
进展期(血热风燥型): 头皮屑明显增多,呈干燥的粉末状,瘙痒剧烈。头发变得细软枯黄,头顶、前额发际线毛发逐渐稀疏。
后期(肝肾不足型): 脱发区域头皮光滑发亮,仅残留少许细软的绒毛,脱发进程缓慢但持久,常伴有腰膝酸软、头晕耳鸣等全身症状。
脂溢性脱发中医怎么治疗?
针对临床上最常见的湿热蕴结型脂溢性脱发,丘保润医师分享了一个经典验方祛湿健发汤。此方以 “祛湿” 为核心,搭配健脾、益肾的药材,既清除头皮的 “湿热垃圾”,又修复脾胃运化能力(减少油的源头),还能补肝肾精血(给头发 “施肥”)。
祛湿健发汤由炒白术、泽泻、猪苓、萆薢、车前子、川芎、赤石脂、白鲜皮、桑葚、生地、熟地、首乌藤12味中药组成。
君药 - 健脾祛湿:炒白术、茯苓、泽泻、猪苓。重用健脾利湿之品,从源头杜绝湿气的生成,切断湿热之源。
臣药 - 清热利湿:萆薢、车前子、白鲜皮。这些药物清热利湿,专门清泄弥漫于头皮部位的湿热邪气,为发根创造一个清爽的环境。
佐药 - 养血活血:生地、熟地、川芎、赤石脂。在祛邪的同时,辅以养血活血之品。生地、熟地滋阴养血,川芎活血改善局部血液循环,赤石脂收涩以减少油脂过度分泌。
使药 - 引经安神:首乌藤、桑葚。滋补肝肾,乌发生发,同时引药上行,并兼有安神之效,有助于改善因焦虑、失眠加重脱发的情况。
此方攻补兼施,既能清除致病之“湿热”,又能扶助正气“养血生发”,标本兼治,故在临床上对于早期和中期的脂溢性脱发效果尤为显著。
医案
患者:陈先生,32岁。
主诉:因工作压力大,长期熬夜,喜食外卖及冷饮。近一年来头发异常油腻,需每日清洗,脱发严重,前额两侧M角明显后移,伴有头皮瘙痒、口苦、大便黏腻的症状。
诊断:其舌苔黄腻,脉滑数。
辨证:脾胃湿热型脂溢性脱发。
治以:清热利湿、健脾生发。
开方:祛湿健发汤加减。
医嘱:调整作息,晚上11点前入睡,并严格忌口生冷、油腻、辛辣及甜食。
结果:二周后患者反馈头油、头痒症状明显减轻,脱发量减少约一半,口苦症状消失。一月后 舌苔转为薄白苔,头部油腻感基本消失,可隔日一洗头。最重要的是,原本光滑的发际线及头顶处可见大量细软绒毛(新生碎发)长出。继续守方调理三个月,期间随证微调方剂,新生毛发逐渐变粗变黑,固发效果稳定,患者重获信心。
中医讲究辨证施治,一人一方,具体药物用法用量需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辨证加减服用,切忌私下盲目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