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经,顾名思义,是以月为周期,但很多女性,有的一个月两次,有的却两三个月甚至半年一次,这是为什么?在新加坡这样快节奏的都市生活中,经期不规律已成为困扰许多女性的常见问题!新加坡贡方堂TCM丘保润医师提醒,规律的月经意味着气血调和、脏腑功能健全。而当月经周期、经量、经色出现异常时,便是身体在向我们发出失衡的警示信号。
月经不规律的根源何在?
1.肾气亏虚:肾主生殖,藏精,是月经产生的根本。先天肾气不足、或多产、房劳过度、久病耗伤,都会导致肾气亏虚,使冲任不固,月经周期紊乱,或提前或推后。
2.肝气郁结:肝主疏泄,调畅气机与情志。新加坡生活工作压力大,易导致肝气郁结。气滞则血行不畅,血海蓄溢失常,从而引起月经先后无定期、经前乳房胀痛、烦躁易怒。
3.气血虚弱:脾为气血生化之源。思虑过度、饮食不节(如节食、嗜食生冷)会损伤脾胃,导致气血化生不足。血海空虚,胞宫失于濡养,则月经推后、量少甚至闭经。
4.血热与血寒:
血热:素体阳盛、过食辛辣或情绪抑郁日久化热,导致热扰冲任,迫血妄行,月经可能提前、量多、颜色鲜红或深红。
血寒:经期贪凉饮冷、淋雨涉水,寒邪客于胞宫,血遇寒则凝,运行不畅,导致月经推后、量少、色暗有血块、痛经。
中医如何治疗?
中医治疗经期不规律绝非“一刀切”,强调辨证求因,审因论治。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判断患者属于哪种证型,然后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包括中药、针灸、艾灸、饮食建议等,旨在恢复脏腑、气血、阴阳的平衡。
今天丘医师给大家带来经典药方可供参考:逍遥散加减
逍遥散出自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是疏肝健脾、养血调经的千古名方,非常适合治疗因肝郁脾虚导致的月经不调。
基础方组成:
柴胡:8g - 疏肝解郁,升举阳气。
当归:10g - 补血活血,调经止痛。
白芍:12g - 养血敛阴,柔肝缓急。
白术:9g - 健脾益气,燥湿利水。
茯苓:15g - 健脾宁心,渗湿利水。
炙甘草:5g - 益气补中,调和诸药。
煨生姜:3片 - 温中和胃。
薄荷:3g - 助柴胡疏泄肝气。
临证加减:
若血虚明显,加熟地黄、阿胶。
若气滞血瘀,痛经有块,加桃仁、红花。
若肾虚腰酸,加菟丝子、杜仲。
若血热提前,加丹皮、栀子。
(注意:上文药方仅为知识科普,个人体质病因不同,请务必咨询注册中医师,切勿自行抓药服用。)
对于经期不规律的女生,日常饮食该如何?
核心原则: 忌生冷、规律三餐、温和清淡。
分型推荐:
肝郁(压力大、胀痛): 多喝玫瑰花茶,吃柑橘、芹菜、薄荷。
血虚(面色黄、量少): 多吃红枣、桂圆、枸杞、猪肝,推荐五红汤。
肾虚(腰酸、头晕): 多吃黑豆、黑芝麻、核桃、桑葚等黑色食物。
体寒(怕冷、痛经): 烹饪多用生姜、红糖、肉桂,喝姜枣茶。
血热(提前、量多): 多吃莲藕、绿豆、银耳、梨,清热凉血。
医案
患者:林女士,32岁。
主诉:近一年来月经周期紊乱,或提前一周,或推后十余日,经前一周乳房胀痛不可触,情绪烦躁易怒,伴有胁肋胀痛。经量时多时少,色暗红有少量血块。
初诊:观其舌苔薄黄,舌边尖红,脉象弦细。
辨证:肝气郁结,兼有血瘀。因长期工作压力大,导致肝疏泄失常,气机郁滞,故月经先后不定、乳房胁肋胀痛;气滞则血行不畅,故经色暗有块。
治法:疏肝解郁,理气活血。
方药:以逍遥散为基础加减。加香附、郁金增强理气解郁之功,加丹参、益母草以活血调经。
反馈:服药两周后,情绪及乳房胀痛大为缓解。月经本次来潮周期趋于正常,血块减少。嘱其继续调理,并注意情绪管理,适当运动。经三个月经周期的调理,月经已基本恢复规律,精神状态显著改善。
中医讲究辨证施治,一人一方,具体药物用法用量需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辨证加减服用,切忌私下盲目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