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每到生理期,就感到浑身乏力、头晕眼花、脸色苍白?甚至月经量越来越少,颜色也变得淡红?这可能是身体在提醒你:气血不足了!
经期气血不足是什么原因?
新加坡贡方堂TCM中医妇科专家丘保润指出,气血不足多与脾胃虚弱、生化无源,或长期消耗过多有关,常见原因包括以下几点。
脾胃功能不佳:饮食不节、过度减肥或嗜食生冷,损伤脾胃,导致气血生化不足。
长期慢性消耗:思虑过多、熬夜劳累、久病体虚,都会暗耗气血。
月经量过多:每次经血流失过多,未能及时补充,也会引起血虚。
产后或流产之后:失血伤津,调养不当,容易导致气血两虚。
气血不足的常见症状,你中了几条?
月经方面:量少色淡、经期缩短、推迟甚至闭经,经期头晕乏力加重。
面色与毛发:面色萎黄或苍白、唇色淡白、头发干枯易脱。
精神与体能:精神不振、疲劳乏力、心慌气短、稍动即汗。
其他症状:睡眠差、记忆力减退、手脚冰凉、容易头晕。
经期气血不足中医怎么调理?
针对气血两虚之证,丘保润老中医推荐使用八珍汤加减调理。该方出自《正体类要》,由四君子汤与四物汤合方而成,是中医气血双补的第一方。
八珍汤由人参、白术、茯苓、炙甘草、熟地黄、当归、白芍、川芎组成。
方中人参、白术、茯苓、炙甘草补气健脾,增强脾胃运化功能,为气血生成提供动力;熟地黄、当归、白芍、川芎养血活血,补充体内阴血。气血双补,相辅相成,能有效改善经期气血不足的各种症状。
加减妙用:如怕冷、手脚冰凉者可加黄芪、肉桂(即成“十全大补汤”);失眠多梦者可加酸枣仁、远志;脾胃虚寒者可调整方中地黄、白芍的用量,或加入生姜、大枣等。
医案
患者:卢女士,31岁。
主诉:近半年月经量明显减少,色淡质稀,3天即净,伴经期乏力头晕,平时手脚凉,睡眠差。
初诊: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脉细弱。
诊断:月经量少(气血两虚证)。
治则:益气补血,健脾调经。
开方:八珍汤加减。
方药:党参15g、炒白术12g、茯苓12g、当归10g、川芎6g、白芍12g、熟地15g、黄芪20g、肉桂3g、炙甘草6g。于经后开始服药,每日1剂,连服14剂。
二诊:患者自觉体力改善,手足转温。次月月经量较前增多,颜色转红,5天干净,头晕乏力明显减轻。守方巩固调理14天。
结果:月经恢复正常,面色红润有光泽。
中医讲究辨证施治,一人一方,具体药物用法用量需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辨证加减服用,切忌私下盲目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