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感觉自己吃的并不多,但饭后腹胀感明显,感觉都堵在胃里无法消化?经常眼皮浮肿,小腿发胀,一按一个坑,全身水肿?以上这些都是脾虚的一些症状!新加坡贡方堂TCM丘保润医师指出,脾胃被誉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它如同人体的能量转换中枢,负责消化吸收食物中的营养,并将其转化为气血能量,输布至全身,以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
脾虚的常见症状,看看你中了几条?
1.消化不良:食欲减退,饭后腹胀感明显,即使吃得不多也感觉堵在胃里。
2.大便异常:大便稀溏、不成形,或经常腹泻,有时粪便中夹杂未消化的食物。
3.身体困重:总感觉身体沉重、乏力,头脑昏沉,如同裹着湿毛巾一样不清爽。
4.形体改变:要么是肌肉松弛、消瘦无力(脾主肌肉),要么是因水湿内停导致虚胖、水肿。
5.面色不佳:气血不足导致面色萎黄或苍白,缺乏红润光泽。
6.舌象有齿痕:舌头肥大,舌边有牙齿压迫的痕迹,舌苔往往白腻,这是水湿内停的典型表现。
中医如何全面调理脾虚?
1. 中药调理
中医师会根据您的具体证型开具方药,这是最直接有效的方法。
对于脾气虚,常用四君子汤(人参、白术、茯苓、甘草)为基础方益气健脾。
对于脾阳虚,常用理中丸(人参、干姜、白术、甘草)为基础方温中散寒。
对于湿气重,则会用参苓白术散等方剂来健脾渗湿。
2. 饮食养生
饮食是调理脾虚的基础,应遵循“温、软、淡”的原则,避免生冷、油腻、辛辣之物。
多吃健脾益气的食物:小米、南瓜、山药、红枣、莲子、牛肉、鲫鱼。
巧妙运用药食同源之品:煲汤或煮粥时加入茯苓、薏苡仁(薏米)、白扁豆、陈皮,有很好的健脾祛湿效果。
推荐食疗方:山药薏米芡实粥。此粥健脾益气、祛湿止泻,是调理脾虚的佳品。
3. 艾灸与穴位按摩
艾灸的温热之力能有效温补脾阳,祛除寒湿。
主要穴位:足三里(健脾益气第一要穴)、中脘(胃的募穴)、神阙(肚脐)、脾俞。每日艾灸15-20分钟,能显著改善脾胃虚寒的症状。
日常按摩:每天用拇指按揉足三里、三阴交等穴位,每穴5分钟,以感到酸胀为度,长期坚持效果良好。
医案
患者:陈先生,38岁,职员。
主诉:纳差、腹胀伴大便溏泻2月。
症见:食欲不振,食后腹胀,肢体困重,大便稀溏,每日2-3次。面色少华,舌淡胖、边有齿痕,苔白腻,脉濡缓。
诊断:脾虚湿困。
治法:健脾益气,化湿和胃。
方药:参苓白术散加减。
党参15g,炒白术12g,茯苓15g,山药15g,白扁豆10g,薏苡仁20g,砂仁6g(后下),陈皮6g。7剂,日1剂,水煎服。
调护:嘱其忌食生冷油腻,适量运动。
反馈:药后腹胀大减,大便渐成形,食欲改善。效不更方,续服7剂以巩固。
中医讲究辨证施治,一人一方,具体药物用法用量需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辨证加减服用,切忌私下盲目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