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炎热,但一部分人还是会感觉手脚冰凉,浑身没有热乎气。还有一些人更严重,不但手脚脊背发凉,而且还浑身发僵发麻。
身体内部的血管平时看不见摸不着,但如果堵了,有时会通过手脚表现出来。
别大意,手脚麻木可能是许多疾病的征兆,不注意就会延误病情。
手脚出现以下4种异常,可能是身体在提醒你血管出问题了。
1.手脚冰凉发麻:血管内脂肪逐渐堆积,血管通道变窄,血液流动受阻,就会导致手脚无法获得足够的热量和氧气,从而出现冰凉和麻木的现象。
2.经常抽筋: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或闭塞,早期容易出现腿抽筋,多在活动中发作。
3.水肿:血管不通畅时,可引起身体水肿。这类水肿一般会根据体位产生变化,特别是身体容易下垂的部位,如双腿。
4.下肢活动性疼痛:仅行走数百米就不得不因疼痛停下来,医学上称为间歇性跛行。
新加坡贡方堂TCM中医科专家丘保润表示,中医认为,麻,表明气能过来,而血过不来;木,麻得厉害了,就是木,就是血和气都过不来了。微循环障碍的早期症状多为手脚发凉、发麻等。
有一味药材灯盏细辛,具有活血通络的功效,成药制剂益脉康软胶囊成份即为灯盏细辛浸膏,益脉康软胶囊活血化瘀,有改善脑血循环,增加脑血流量,增加心肌对缺血、缺氧的耐受性,改善微循环的作用。
一句话,气虚则麻,血虚则木。
身体的某些部位缺气缺血,它就会以麻木的方式来提醒你,耗得太厉害了,该补补了。
而张仲景在《金匮要略》里对麻木又有了新的认识,他把麻木的原因归结为“血痹”,痹是个通假字,通闭塞的闭,闭就是不通了。血液流通受阻,气血过不来,也会缺气缺血。
《金匮要略》原文是这么说的:“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黄芪桂枝五物汤主之。”
黄芪桂枝五物汤:黄芪9克、白芍9克、桂枝9克、生姜18克、大枣4枚
黄芪补气,使气能行血;白芍补血,使血能载气。大枣补脾。脾胃是气血生化之源,大枣能让脾胃这个轮子转动起来,源源不断地制造气血,运到四肢上去。
三味药把气补足了,把血补足了,把气血生化之源也养起来了,但是不要忘了,因为寒气的阻挡,补进去的气血很难流通起来。于是,张仲景又找来了桂枝和生姜。
总结一下,什么样的人适合用这个方子呢?主要有三个特点,麻木、冷痛、无力。
另外,日常要做到饮食有节,尤其不可过食肥甘厚味,预防“三高”,可有效减少手麻现象。
高某,男,50岁。
主诉:手指麻木、疼痛3月。
现病史:3月前开始手指麻木、疼痛,未予诊治,今来就诊。
刻诊:双手食指、中指、无名指麻木、疼痛,活动后会减轻,右侧颈部不适,无口干口苦,无怕冷,无头晕,无胸闷,纳可,二便调,睡眠可。舌淡,苔白腻水滑,脉沉。
既往史:高血压病,高脂血症,脂肪肝,颈动脉斑块病史。
处方:黄芪 90g,桂枝 20g,白芍 20g,生姜 10g,丝瓜络 10g,当归 12g,制川芎 10g,郁金15g,狗脊15g,盐菟丝子 12g,鸡血藤 10g,大枣 10g,茯苓 40g,白术 15g,姜生4片:中药7付,每天一剂,水煎400ml,口服
二诊:左手指麻木减轻,右手指仍麻,僵硬疼痛,活动后减轻,泡姜水后减轻,舌淡暗,苔白水滑,脉沉细。
两个月后反馈,无手指麻木及疼痛,手指晨僵,活动后缓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