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都市生活中,久坐已成为许多人的常态,随之而来的腰痛困扰也日益普遍。
这种疼痛不仅影响工作效率,更降低了生活质量。为何久坐会成为腰痛的“元凶”?
中医又有哪些有效的调理方法呢?
腰痛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新加坡贡方堂TCM丘保润医师指出,从中医理论看,久坐导致的腰痛并非偶然,
核心原因在于:
1.气血阻滞,不通则痛:
“久坐伤肉” (《黄帝内经》): 长时间保持坐姿,腰背部肌肉、筋膜持续紧张,
气血运行不畅,如同河道淤塞。
局部缺血缺氧: 气血瘀滞于腰部,新鲜气血无法濡养筋肉,代谢废物堆积,
引发僵硬、酸痛甚至刺痛。
2.肾气耗伤,不荣则痛:
“腰为肾之府” (《素问·脉要精微论》): 腰部是肾脏所在区域,其强健与否直
接受肾精肾气盛衰影响。
久坐耗气伤精: 缺乏活动,阳气升发不足,加之现代人普遍思虑过度、作息不
规律,易暗耗肾精肾气,导致腰部失于温煦和滋养,产生绵绵作痛、酸软无力之感,遇劳加重。
3.外邪侵袭,合而为痹:
新加坡湿热环境与空调冷气: 湿热外邪易阻滞经络气血;久坐时腰背毛孔舒张,
若空调冷风或寒湿之气直吹,则寒湿之邪乘虚而入,与内瘀结合,导致腰部冷痛、
沉重、转侧不利,遇寒湿天气加重。
中医如何治疗腰痛?
1.内服中药:辨证论治,调理根本
气血瘀滞型:痛如针刺,位置固定,拒按。常用身痛逐瘀汤加减,活血化瘀、行气止痛。
肾气亏虚型:腰部酸软空痛,喜按喜揉,劳累加重。可用左归丸(肾阴虚)或右归丸
(肾阳虚)为基础方,滋肾填精或温补肾阳,强腰固本。
寒湿痹阻型:腰部冷痛重着,转侧不利,遇寒湿加剧。常选甘姜苓术汤(肾着汤)
加减,散寒除湿、温经通络。
湿热蕴结型:腰部灼热酸痛,暑湿天加重。多用四妙丸加减,清热利湿、舒筋活络。
丘医师特别提醒: 中药需根据个人体质、症状精确辨证,一人一方,方能取得最佳疗效。
2.外治疗法:疏通经络,快速缓解
针灸疗法: 常选取 肾俞、大肠俞、委中、腰阳关、阿是穴等腰部及下肢关键穴位。
针灸能即刻激发经气、疏通淤堵、调和气血、缓解肌肉痉挛,对急性疼痛和慢性劳损均有显著效果。
推拿理筋:医师运用专业手法,松解腰背部紧张的肌肉、筋膜,调整错位的小关节,
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恢复腰椎力学平衡。
拔罐疗法:尤适用于寒湿、瘀血型腰痛。在腰部相关穴位或痛点拔罐,可祛风散寒除湿、
活血化瘀、舒筋通络。
中药外敷/药熨: 将活血化瘀、温经散寒的中药制成药膏或热敷包,直接作用于腰部,
促进药物渗透,温通止痛。
医案
患者:李女士,42岁,新加坡金融从业者。
主诉:因长期伏案工作,近一年饱受腰痛困扰,表现为腰部正中及两侧酸胀疼痛,
久坐后加重,伴下肢轻微麻木,精神疲惫。
初诊:舌暗红苔薄白,脉沉细涩。面色萎黄,腰部肌肉板滞如铁。
症属:气血瘀滞兼肾气亏虚型腰痛。
治则:益气活血通络,补肝强肾壮骨。
针灸:每周2次,取肾俞、大肠俞、委中、命门、太溪等穴。
中药:以身痛逐瘀汤合左归丸 加减,活血化瘀、滋补肝肾。
反馈:治疗2周,疼痛明显减轻,精神好转。持续治疗1个月并调整生活工作习惯后,
腰痛基本消失,久坐耐力显著提高,精力充沛。
中医讲究辨证施治,一人一方,具体药物用法用量需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辨证加减服用,切忌私下盲目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