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女性的生活中,有一种困扰常常难以启齿,那就是妇科炎症。白带异常、下体异味、瘙痒难耐,甚至尿道感染、外阴灼痛红肿、性交痛等问题,不仅影响生活质量,还可能对女性健康造成长远威胁。
今天一起深入了解女性的难言、难“炎”之隐——盆腔炎。
盆腔炎是什么?为什么会得盆腔炎?
盆腔炎(PID)是女性上生殖道感染的统称,包括子宫、输卵管、卵巢等部位的炎症。它通常由细菌“趁虚而入”引起,比如:
1.性传播感染:如淋病、支原体感染未及时治疗,细菌“逆流而上”。
2.卫生习惯不佳:经期同房、不洁护理、频繁冲洗阴道,破坏天然防御屏障。
3.免疫力下降:熬夜、压力大、久坐不动让细菌有机可乘。
它可能轻微或反复发作,需警惕以下表现:
1.腹痛:下腹隐痛、坠胀,尤其同房或劳累后加重。
2.分泌物异常:白带增多、发黄、有异味。
3.发热、乏力:急性发作时可能伴随低烧、腰酸。
4.月经不调:经期延长、经量增多,甚至不孕(长期不治疗时)。
新加坡贡方堂TCM中医妇科专家丘保润表示,中医认为,盆腔炎属“带下病”“妇人腹痛”范畴,核心病机是气血失调、邪气内侵
1.湿热下注:爱吃辛辣油腻,体内湿热蕴结,下注胞宫。
2.寒湿凝滞:贪凉受寒(如经期淋雨、久居潮湿),寒邪阻滞气血。
3.肝郁气滞:长期压力大、情绪抑郁,导致肝气不舒,血行不畅。
4.正气不足:熬夜、过劳耗伤气血,免疫力下降,外邪趁虚而入。
中药是中医治疗盆腔炎的主要方法之一。急性盆腔炎的常见病因为热毒炽盛和湿热瘀结,治疗以清热解毒为主,利湿化瘀为辅。
慢性盆腔炎的常见病因为湿热瘀结、气滞血瘀、寒湿凝滞、气虚血瘀和肾虚血瘀,治疗以活血化瘀为主,以其病因与证候,或清热利湿,或散寒除湿,或行气化瘀,或补气化瘀,或温肾化瘀,辩证施治,兼顾正气,避免复感外邪。
还可针灸通过刺激特定的腧穴,以调节气血、疏通经络,改善盆腔局部血液循环,提高机体免疫力,缓解疼痛。
盆腔逐瘀汤:桂枝15克,茯苓15克,牡丹皮15克,桃仁10克,赤芍20克,薏苡仁30克,炮附子6克(先煎),败酱草30克,蒲公英30克,红藤30克,金银花30克,连翘15克。
功效:活血化瘀,清热利湿,散结止痛。
主治:慢性盆腔炎,症见少腹部胀痛,或疼痛拒按,痛连腰骶,经期或劳累后加重,带下量多色黄,舌黯红,苔黄腻,脉弦涩。
方中桂枝茯苓丸见于《金匮要略·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是治疗妇人素有癥病、漏下不止的方子。
全方共为清热利湿、化瘀止痛、消肿散结之剂。
赵某,女性,时年48岁,因“小腹隐痛反复10年”初诊。
中医诊断:1、盆腔炎性疾病;2、月经过少。
辨证:寒湿瘀结证。
西医诊断:1、盆腔炎性疾病;2、异常子宫出血。
治法:温经活血,理气止痛。
处方:小茴香12g、川芎12g、败酱草15g、大血藤15g、桂枝12g、当归10g、五灵脂10g、没药12g、蒲黄10g、延胡索10g、川楝子10g、甘草3g,7剂,水煎服,日1剂,分2次口服。
二诊:患者自诉服药后腹痛消失,大便成形,睡眠好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