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抑郁症已成为困扰无数人的“心灵感冒”。很多人时常感到心慌慌,总觉得有坏事要发生;情绪像坐过山车,莫名低落提不起劲;晚上睡不着,白天睡不醒没精神;身体这里痛那里不舒服,检查却又没事。新加坡贡方堂TCM丘保润医师提醒,若持续出现情绪低落、兴趣减退、睡眠食欲改变、精力不足等症状,需及时寻求专业帮助。
为何会抑郁?
抑郁症的发生与情志失调、脏腑功能失衡密切相关:
肝失疏泄,气机郁结: 核心病机。长期压力、郁怒导致肝气不畅,形成“气郁”,表现为情绪低落、胸闷胁胀、常叹息。
心失所养,神明不安: 肝郁化火或思虑过度耗伤心血,致心神失养,出现心悸失眠、烦躁健忘。
脾失健运,痰浊内生: 肝郁克脾或思虑伤脾,脾运化失常,生湿生痰,痰气互结,加重郁阻,伴见食欲不振、倦怠乏力、苔腻。
肾精亏虚,髓海不足: 久病或禀赋不足致肾精亏虚,不能滋养脑髓,出现精力不足、反应迟钝、兴趣淡漠。
哪些属于抑郁高发人群?
高压职场人: 长期精神紧张、竞争激烈,肝气最易郁结。
围产期女性: 产后气血骤虚(血虚肝旺),加上角色转变压力,易发郁证(产后抑郁)。
空巢老人: 肾气渐衰,孤独感强,心神失养风险高。
慢性病患者: 久病耗伤气血阴阳,情志易波动。
完美主义者/敏感人群: 思虑过度易伤脾,情绪敏感易致肝郁。
中医如何调理抑郁?
1.疏肝理气是基础: 常用柴胡、香附、郁金等疏通气机,解开心结。
2.养心安神定情志: 酸枣仁、远志、合欢皮等滋养心神,安定情绪。
3.健脾化痰畅中焦: 茯苓、白术、半夏等健脾祛湿化痰,消除躯体困重。
4.滋肾填精固根本: 熟地、山茱萸等填补肾精,增强抗压能力。
经典名方活用: 逍遥散(疏肝健脾)、甘麦大枣汤(养心安神)、归脾汤(补益心脾)等,随证加减。
非药物疗法增效:
针灸: 刺激百会、神门、太冲、三阴交等穴位,调和气血阴阳。
情志疏导: 引导患者宣泄情绪,调整认知。
导引养生(如八段锦、太极拳): 调和气息,舒缓身心。
医案
患者:周小姐,30岁
主诉:长期高压工作致情绪低落、失眠、胸闷如石压、食欲极差。
初诊:脉弦细、舌暗苔白腻
辨证:肝郁脾虚、痰气交阻
治法:疏肝泻火、健脾养心,配合针灸疗法每周两次
处方: 以柴胡疏肝散为基础,合入健脾化痰之品(如半夏、陈皮、茯苓),佐以少量活血药。
针灸: 重点取太冲(疏肝)、足三里(健脾)、膻中(宽胸)、安眠穴(助眠)。
反馈:胸闷显著缓解,睡眠改善,食欲恢复。继续坚持调理三个月后,基本恢复了正常的生活状态,能够重新充满活力地投入到工作中。
中医讲究辨证施治,一人一方,具体药物用法用量需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辨证加减服用,切忌私下盲目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