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年龄的增长,你是不是也越来越怕冷,手脚冰凉,腰酸背痛,动不动就感冒,甚至晚上睡不好,白天没精神?
阴阳平衡是健康的基础,调节全身阴阳的核心脏腑是五脏:肝、心、脾、肺、肾。肾藏精,主一身阴阳。肾阴(肾水)与肾阳(命门之火)是人体阴阳的根本。因此养好我们的肾就特别重要了。
肾气充足时,人体精力充沛、腰腿有力、眼睛有神、头发润泽发亮、面色有光泽、牙齿坚固有力。反之,人体出现易疲劳、腰膝酸软、眼睛无神、过早脱发或白发等症状,这些就是肾气不足的表现。
肾虚分不同的阶段,刚开始是肾气不足,后面表现为肾阳虚或肾阴虚。肾阳虚的症状主要有畏冷、手足冰凉、四肢不温、小便清长;肾阴虚的症状主要有口干、手足心热、颜面潮红、烘热汗出。
新加坡贡方堂TCM中医科专家丘保润表示,补充肾气先要分清楚是哪种类型。
1.“天生底子薄”的:父母体弱/高龄生育的孩子;早产儿;从小体弱多病、经常打针吃药的。
2.岁月不饶人的:40岁以后的中老年人(尤其更年期后女性、退休前后男性),肾气自然衰退是正常生理过程。
3.“拼命三郎/三娘”:体力透支者:长期重体力劳动者、过度健身爱好者(练到虚脱);脑力过劳者:高强度脑力工作者(程序员、设计师、高管、备考学生)、长期熬夜加班者;“永动机”型带娃家长:长期严重睡眠不足+体力精力双重透支。
4.情志的“重伤员”:长期高压人群:工作压力巨大、焦虑抑郁缠身者。容易受惊吓/长期恐惧者。
5.慢病“老战友”:患有慢性病(如慢性支气管炎、哮喘、慢性肾病、肝病、心脏病、糖尿病、严重贫血、长期失眠)多年的人群,“久病及肾”。
6.生活“乱炖侠”:长期熬夜冠军(尤其超过12点)。饮食任性派:无冰不欢(贪凉饮冷)、无辣不欢(嗜食辛辣刺激)、重口味(过咸)、饥一顿饱一顿。过度追求“骨感”者:长期过度节食导致营养不良。
7.女性特殊经历者:多次流产、生育间隔过密者。
生活方式调整 (贯穿始终):规律作息,充足睡眠,不熬夜!避免过劳(体、脑、房)。调和情志,减压。合理饮食。适度温和运动。
中医辨证论治 (必须由专业中医师进行):
肾阴虚:滋补肾阴
肾阳虚:温补肾阳
肾气虚:补益肾气
肾精亏:填补肾精
阴阳两虚:阴阳双补。
有效辅助:非药物疗法 (可在医师指导下进行):
针灸:
肾俞、命门、关元、太溪、三阴交等穴位。温针、艾灸适合阳虚。
推拿按摩:
搓腰(肾俞、命门)、揉腹、按涌泉(睡前热水泡脚后按)。
食疗药膳:
在医生指导下选用(如当归生姜羊肉汤-肾阳虚;山药枸杞粥-肾阴虚;核桃芝麻糊-肾精亏)。
黑豆猪骨汤
黑豆50g、猪脊骨400g、核桃仁30g、生姜5片。
做法:先将黑豆浸泡2小时,猪骨焯水后与食材同炖1.5小时。
功效:补肾强骨,适合腰膝酸软、易疲乏者。
枸杞山药粥
鲜山药200g、枸杞20g、粳米80g。
做法:山药切块与粳米同煮至糯烂,出锅前加枸杞再焖5分钟。
功效:健脾益肾,改善消化功能、夜尿频繁症状。
赵先生,50岁,蛋白尿已经3年多了,期间也一直在服药,但是控制的不适很理想,症状越来越多,但是出现了双下肢水肿,按之凹陷。
还伴有腰膝酸软、畏寒肢冷、头晕乏力、面色㿠白、夜尿频多等症状。舌质淡胖,苔薄白,中医辨证属于肾阴阳两虚之象。
肾阳不足,温煦失职,故畏寒肢冷、夜尿频多;肾阴亏虚,精血不足,故腰膝酸软、头晕乏力。舌淡胖、脉沉细均为肾阴阳两虚之象。
开放时以温补肾阳、滋补肾阴、固摄精微为原则,于是选用肾气丸加减:熟地黄、山药、山茱萸、牡丹皮、茯苓、泽泻、桂枝、附子、猪苓、车前子等;
赵先生服用7剂,水肿就明显减轻,腰膝酸软、畏寒肢冷等症状有所改善。随症调方继服用1个月后,蛋白尿显著减少,水肿基本消退,复查尿常规,蛋白尿转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