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毒症,一个听起来就让人心生寒意的名词,它不仅仅是肾脏功能的衰竭,更是体内阴阳严重失衡的体现。
现代医学看尿毒症,是肾脏功能严重衰退,毒素排不出去。但中医认为,肾衰的本质是“水火不交”——肾属水,心属火,健康的人体应该是“肾水上济,心火下温”,就像煮饭时火候刚好,水才能沸腾。
但如果肾水不足(阴虚),或者心火太旺(阳虚),就会导致“水枯火燥”,肾脏失去滋养,功能越来越差。
所以,中医调理尿毒症,不是单纯“排毒”,而是让肾水充足,心火温和,恢复身体的“水火平衡”。
新加坡贡方堂TCM中医科专家丘保润表示,面对尿毒症这一寒冰困境,中医的治本之道在于温阳散寒,调和阴阳。
附子,这一味药,便是破冰之旅的关键。
炮附子,经过炮制,其毒性已去,温阳而不燥烈,如冬日暖阳,缓缓照耀寒冰;生附子,虽带纤维,需以棉布包裹,但其温阳之力更猛,如烈火烹油,直击寒冰之心。
两者并用,一缓一急,共同作用于肾脏,温化寒水,恢复肾脏的正常功能。
千年古方“水火既济”法,如何帮衰竭肾脏“回春”?
“水火既济”出自《黄帝内经》,核心是补肾阴、温肾阳、通肾络,让肾脏重新获得能量。具体怎么做呢?
1.补肾水——滋肾阴,让“干涸的土壤”恢复湿润
很多肾衰患者长期口干、皮肤干燥、夜尿多,其实是肾阴亏虚。
中医常用:
熟地黄、山茱萸(滋补肾阴)
茯苓、泽泻(利水不伤阴)
2.温肾阳——点燃“生命之火”,促进代谢
肾阳虚的人怕冷、水肿、乏力,这时候要用温阳药:
肉桂、附子(温和助阳,但需专业医师指导!)
黄芪、党参(补气,推动水液运行)
3. 通肾络——化瘀排毒,让肾脏“管道”畅通
长期肾衰,肾脏里的“垃圾”(湿浊、瘀血)会堵塞微循环,所以要用活血通络药:
丹参、川芎(活血不伤正)
大黄(小剂量)(通腑泄浊,帮助排毒)
中医辨症施治尿毒症,首先需对患者进行详细的辨证分型。
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舌象、脉象等,将尿毒症分为不同的证型,如脾肾阳虚型、湿热互结型、肝胃不和型、脾虚痰浊型、肾虚血瘀型等。
然后,针对不同证型,采用不同的治疗原则和方剂进行治疗。
扶正化浊活血方
【组成】人参15克,白术15克,茯苓15克,菟丝子15克,熟地黄15克,淫羊藿15克,黄连10克,大黄7克,草果仁10克,半夏15克,桃仁15克,红花15克,丹参20克,赤芍15克,甘草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
【功效】补脾肾,泻湿浊,解毒活血。
【适应证】适用于慢性肾衰竭失代偿期及肾衰竭尿毒症期,症见面色萎黄或苍白、头晕、倦愈乏力、气短懒言、唇淡舌淡、腰膝酸软、腹胀呕恶、口中秽味、舌淡紫苔厚等。
患者男,62岁,尿毒症。10年前因肾囊肿引起,已透析10年,曾因食物引起钾高,抢救过一回。
主诉:有尿意但无尿,纳可,手脚凉,怕冷,大便正常,成型,一天一次偶尔二次,舌齿痕,胖大,口干,唇偏黑,口渴喜热饮,夏天不怕热,冬天怕冷,很少出汗。精神尚可,不易疲易,面色黑,偶有耳鸣。
处方:吴茱萸汤原方原量口服,并泡脚。
患者反馈吃吴茱萸汤并泡脚后尿意便强了,这几天开始有尿了,正在往好的方向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