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皮肤病,据得过的人说这种痛可能纠缠很多年,这就是被称为“最疼皮肤病”的带状疱疹。
为什么会得带状疱疹?
带状疱疹的“元凶”,和小时候长水痘的是同一种病毒。得过水痘后,病毒没被完全清除,会悄悄躲在神经里“潜伏”。
平时相安无事,但当身体免疫力下降——比如熬夜、压力大、感冒发烧,或者年纪大了抵抗力变弱,病毒就会“复活”,顺着神经爬到皮肤表面,引发带状疱疹。
得了带状疱疹为什么会比一般的皮肤病痛感强烈这么多?
新加坡贡方堂TCM中医皮肤科专家丘保润表示,它感染我们人体管疼的神经,这种病毒把管感觉疼的神经节最重要的结构破坏了,会引起剧烈的疼痛,绝大部分人会形容刀割样的、火烧样的、针刺样的、穿心一样的疼痛。这样的疼痛随着疾病的好转,很多人慢慢就消去了,有不少人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最终患上顽固性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我们临床上看到有的人疼了40年。
01皮疹
带状疱疹典型的体征是皮疹:先出现红斑,很快出现粟粒至黄豆大小丘疹、丘疱疹,成簇状分布不融合,继而迅速变为水疱,疱壁发亮,疱液澄清,外周绕以红晕。皮损呈带状排列,多发生于身体一侧,一般不超过正中线。水疱干涸、结痂脱落后会留有淡红斑或色素沉着,如在头面部亦特别影响美观。
02疼痛
神经痛是主要症状!急性期疼痛表现为患处烧灼样、针刺样、闪电样疼痛或钝痛,可伴皮肤感觉过敏或瘙痒。因发生在不同位置会导致就诊不及时,如发生在胸部的疼痛会误认为是心绞痛,腹部的疼痛误认为是胆结石等,常常不容易鉴别或被忽视。
最常见并发症: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我国约有400万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患者。30%~50%的患者疼痛持续超过1年,部分病程可达10年或更长。疼痛性质多样,可以一种疼痛为主, 也可以多样疼痛并存。“会呼吸的痛“”痛不欲生“”人类顶级疼痛““更甚于分娩痛”都可以形容带状疱疹后神经痛。
中医讲究“整体观念”,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疾病的发生与内外环境密切相关。对于带状疱疹,中医将其归因于“湿热毒邪”侵袭经络,导致气血运行受阻,从而引发疼痛和皮疹。
(1)病因病机:湿热毒邪+气血瘀滞
湿热毒邪:外界环境潮湿、饮食不当(如过多食用辛辣油腻食物)、情志失调等,都可能导致体内湿热积聚。当湿热毒邪侵入人体时,就容易引发带状疱疹。
(2)辨证分型:不同体质,不同表现
中医强调“辨证论治”,即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进行个性化治疗。带状疱疹常见的辨证分型包括:
肝胆湿热型:多见于年轻患者,表现为皮疹红肿明显、灼热刺痛,伴有口干口苦、烦躁易怒等症状。
脾虚湿盛型:多见于中老年人,表现为皮疹颜色较淡、渗液较多,伴有疲倦乏力、食欲不振等症状。
气滞血瘀型:多见于后遗神经痛患者,表现为皮疹消退后仍持续疼痛,且疼痛部位固定。
中医治疗带状疱疹的核心理念是“标本兼治”。所谓“标”,是指缓解急性期的症状;所谓“本”,则是通过调理全身,增强免疫力,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内治法:中药汤剂调理全身,中药汤剂是中医治疗带状疱疹的重要手段之一,常用的经典方剂包括:
龙胆泻肝汤:适用于肝胆湿热型患者,具有清热解毒、疏肝利胆的作用。
除湿胃苓汤:适用于脾虚湿盛型患者,能够健脾祛湿、清热止痛。
桃红四物汤:适用于气滞血瘀型患者,可活血化瘀、通络止痛。
需要注意的是,中药方剂需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调整剂量和配伍,因此建议在专业中医师的指导下服用。
患者,男,45岁。
主症:带状疱疹五天之久,疼痛较甚,口苦,大便干。舌苔白黄而腻,脉象沉弦。证属湿热内蕴。
治则:清热、解毒、利湿,兼通大便。
处方:金银花30克,连翘30克,蒲公英30克,板蓝根30克,紫花地丁15克,生地15克,丹皮9克,白茅根30克,赤芍9克,滑石12克,赤茯苓15克,瓜蒌30克,甘草3克3剂,水煎服,一日二次。
二诊疼痛减轻,大便干已愈。舌苔由黄腻转薄白。此湿去热减,邪去大半。依上法减量继服。处方:金银花24克,连翘24克,蒲公英30克,板蓝根24克,紫花地丁15克,栀子9克,丹皮9克,竹叶9克,生地15克,赤芍9克,桔梗6克,甘草6克,7剂,水煎服。
三诊:上方服七剂,疼痛已减,并且局部已有痒感。此乃病趋痊愈之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