卵巢对于女性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生殖器官,卵巢囊肿在临床上并不少见。不少女性在体检报告上突然发现“卵巢囊肿”四个大字,瞬间开始焦虑,觉得自己没有任何感觉,怎么就长囊肿了呢?会癌变吗?需要手术吗?
医学界还没完全搞懂所有原因,但常见“帮凶”有:
1. 激素波动:比如排卵期激素失衡,让“小包”越长越大。
2. 子宫内膜异位症:内膜细胞“流浪”到卵巢,形成“巧克力囊肿”(里面是陈旧血,像融化的巧克力)。
3. 遗传或先天因素:少数囊肿(如畸胎瘤)可能和先天发育有关。
4. 感染或炎症:盆腔炎反复发作,也可能刺激卵巢长囊肿。
注意:压力大、熬夜、肥胖的女性更容易中招!
新加坡贡方堂TCM中医妇科专家丘保润表示,卵巢囊肿是常见的妇科疾病,各种年龄均可患病,但以20—50岁的女性最为多见。
卵巢囊肿在临床上多表现有小腹疼痛、小腹不适、白带增多、白带色黄、白带异味、月经失常,而且通常小腹内有一个坚实而无痛的肿块,有时性交会发生疼痛。
它是一种很顽固的妇科疾病。虽然是良性的,却有着恶性的行为,就像一个隐藏在盆腔内的定时炸弹,随时都有可能引爆。
良性居多:80%的卵巢囊肿是良性的,就像皮肤上的小水泡,无需过度焦虑。
会自己消失:生理性囊肿(如月经周期相关囊肿)3个月左右可能自行“消失”。
不能放任不管:若囊肿长期存在、快速增大或引发疼痛,需及时就医!
很遗憾,卵巢肿瘤早期多数没有症状。
卵巢恶性肿瘤之所以恶性程度高,有一部分是因为发现得太晚了。由于卵巢发生肿瘤往往是无声无息的,一旦有症状,多数说明已经不在原来的位置,很可能转移到了别的组织,此时就不是早期的卵巢肿瘤了,有症状的多数都是晚期肿瘤。
女性朋友们一定要重视每年的体检,常规的妇科检查和B超都可以发现端倪,B超的准确率还是很高的。
而且,卵巢囊肿被发现以后不代表一定要手术治疗,卵巢囊肿到底要怎么处理需要医师进行相关的检查评估后确定的。
中医治疗卵巢囊肿会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进行辨证论治。
常用的辨证类型包括气滞血瘀证、痰瘀互结证、寒凝血瘀证、气虚血瘀证等,针对不同的证型会使用不同的中药方剂进行治疗。
中药内服:选用海藻、白芥子、三棱、苡仁、桃仁、夏枯草等中药服用,起到理气行滞、活血祛痰、化瘀散结、软坚消肿的作用。
艾灸:选用穴位艾柱艾灸如取关元穴、子宫穴、三阴交穴等,加特定穴位(八髎穴)隔姜灸,以起到行气活血,扶正固元的作用。
针灸:选用神阙、关元、子宫、足三里、三阴交、阴陵泉、太冲等穴进行针刺,以起到疏肝理气、活血化瘀、化痰除湿,调节脏腑的功能。
门诊治疗上常选用的是少腹逐瘀汤,出于清代著名医家王清任的《医林改错》,原方是汤剂,现在已制成中成药,为丸剂。该方有活血祛瘀,温经止痛的功效。
组成:小茴香 、干姜 、延胡索、 没药 、当归 、川芎 、官桂 、赤芍、蒲黄、 五灵脂
全方配伍,通过温经散寒破除寒凝环境,活血化瘀消除有形之瘀,理气止痛改善症状,多方向治疗下焦寒瘀证。另外,这个方子是调理少腹的瘀血的。其作用部位在少腹部,所以对小腹部的瘀积,寒邪积聚有独到的化解作用,尤其对妇女的月经不调,痛经,子宫肌瘤,卵巢囊肿等有独到的疗效。
曹某,女,38岁,因“少腹疼痛,月经量多半年”来诊。患者半年来月经周期延后7~12天,每次经来,少腹冷痛,月经量多,有血块,色暗红,白带多,质清稀,手脚冰冷,舌质淡红,苔白,脉弦紧。妇科B超示:子宫腺肌症,卵巢囊肿。
西医诊断:子宫腺肌症,卵巢囊肿。
中医诊断:痛经,癥瘕。
辨证:寒凝胞宫,气滞血瘀,兼寒湿下注,痰聚成块。
治法:温经散寒,活血化瘀,化痰软坚。
处方:少腹逐瘀汤加温经汤加减。
桂枝、蒲黄、党参、五灵脂、桃仁、白芍、延胡索、吴茱萸、茴香、当归各10g,茯苓、龙骨、牡蛎各15g,干姜、川芎、红花、牡丹皮各6g,益母草12g,阿胶10g(研末冲服)。水煎服,两日一剂。
二诊:患者服用上方15剂后,腹痛减轻,四肢渐温,白带减少。上方去龙骨、牡蛎、吴茱萸,加三棱、莪术、枳壳各15g,水蛭、鹿角霜、山慈菇各10g,三七5g(研末冲服)。
患者守方服用两月半,月经周期恢复。复查妇科B超示:子宫腺肌症、卵巢囊肿消失。随访一年,月经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