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起来刷牙,嘴巴突然合不拢,口水直流;眼睛闭不上,吃饭总塞饭 —— 这突如其来的 “怪病”,就是让人措手不及的面瘫。
面瘫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新加坡贡方堂TCM中医科专家丘保润指出,面瘫不是无缘无故找上门的,常见原因有这几种:
夜里睡觉贪凉,风扇、空调对着脸吹,风寒邪气趁虚钻进面部经络,气血不通就容易发病;
还有人是感冒、病毒感染后诱发,比如带状疱疹病毒侵犯面神经;
另外,长期熬夜、压力大,身体免疫力下降,也可能让面神经 “罢工”。
面瘫发作有哪些明显症状?
得了面瘫,脸上的 “不对劲” 很容易看出来。一侧额头纹变浅或消失,皱眉时两边不一样;眼睛闭不全,用力闭眼时,患侧眼球会往上翻,露出白色巩膜;嘴角歪向健康的一侧,鼓腮帮子会漏气,喝水、吃饭时,食物总往患侧牙缝里塞;严重的还会流口水,说话有点漏风,甚至连抬眉毛、耸鼻子这些小动作都做不了。
面瘫中医怎么治疗效果好?
针对急性期及恢复期的周围性面瘫,丘保润医师在临床实践中,尤其推崇内服经典方剂牵正散配合个体化针灸治疗的“双管齐下”策略,旨在内外兼治,快速祛邪通络,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牵正散由白附子、白僵蚕、全蝎三味中药组成,具有祛风化痰,通络止痉之功效。
方中白附子辛温燥烈,入阳明经而走头面,以祛风化痰,尤其善散头面之风为君。全蝎、僵蚕均能祛风止痉,其中全蝎长于通络,僵蚕且能化痰,合用既助君药祛风化痰之力,又能通络止痉,共为臣药。用热酒调服,以助宣通血脉,并能引药入络,直达病所,以为佐使。
药虽三味,合而用之,力专而效著。风邪得散,痰浊得化,经络通畅,则喁斜之口眼得以复正,是名“牵正”。
加减妙用:
若属风寒型,可加防风、荆芥、桂枝等辛温散寒通络。
若属风热型,可去白附子之温燥(或减量),加金银花、连翘、板蓝根、菊花等疏风清热。
若痰湿重(舌苔厚腻),可加陈皮、半夏、茯苓等化痰。
若病程稍长或恢复缓慢,常加入活血化瘀之品,如当归、川芎、红花、地龙,促进气血运行,濡养筋脉。
若正气明显亏虚(体弱、乏力、舌淡),可酌加黄芪、党参、白术等扶助正气,托邪外出。
外施针灸——疏通经络,调和气血
针灸是治疗面瘫公认的有效方法,尤其在恢复神经功能、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减轻炎症水肿方面作用显著。丘保润医师的针灸方案注重分期与个体化。
医案
患者:林女士,35岁。
主诉高强度工作两周后,晚上开空调吹风扇睡觉,次日清晨洗漱时,惊恐发现右侧面部完全不听使唤:右眼无法闭合,泪水直流;喝水右侧漏水;微笑时嘴角严重向左歪斜;右耳后隐隐作痛。
初诊:舌淡红,苔薄白,脉浮紧。
辨证:属风寒袭络型面瘫(有明确受凉史,畏风,苔白)。风寒之邪乘虚侵袭面部阳明、少阳经络,气血痹阻。
治疗方案:
内服方:牵正散加减。
基础方:制白附子(先煎)、僵蚕、全蝎。加防风(增强祛风散寒)、荆芥穗(祛风解表)、当归(养血活血)、黄芪(益气固表扶正)、炙甘草(调和诸药)。
医嘱: 每日1剂,分两次温服,严格遵医嘱煎煮(白附子先煎40分钟以上去毒性)。
针灸治疗:
取穴:健侧 合谷、足三里;患侧:风池、阳白、四白、颧髎、地仓透颊车、翳风。加用电针(疏密波)于阳白-四白、地仓-颊车。
频次:每周3次。
生活调护:避风寒(尤其患侧),戴眼罩保护右眼(睡前涂眼膏),自行按摩患侧面部(轻柔),保持心情舒畅,保证休息。
二诊:治疗1周后,右眼闭合能力明显改善(裂隙缩小至1mm左右),麻木紧绷感减轻。喝水漏水减少,示齿时歪斜程度减轻。信心大增;治疗2周后右眼已能基本闭合,仅用力闭眼时稍露缝隙。额纹开始显现,鼻唇沟加深。鼓腮仅轻微漏气,口角歪斜显著改善,日常交流已无明显障碍。丘医师根据病情,调整中药方,减少祛风药,增加养血通络的当归、川芎、鸡血藤。
结果:治疗3周后诸症痊愈,面部外观对称,所有表情动作正常了。
中医讲究辨证施治,一人一方,具体药物用法用量需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辨证加减服用,切忌私下盲目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