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 陈先生,62岁。
主诉: 发现血糖升高8年,伴口干、乏力、双足麻木1年余。
问诊: 口干但不欲多饮,乏力氣短,饭后腹胀,大便溏薄,双足麻木发凉。
望诊: 面色萎黄,精神不振。舌质淡暗,边有齿痕,舌下络脉青紫。
切诊: 脉沉细涩。双足肤温偏低。
诊断: 消渴
辨证: 气阴两虚,脾失健运,瘀血阻络

病机分析:
病程日久,耗伤气阴,故见口干、乏力、脉细。
饮食不节,损伤脾胃,运化无力,故食少腹胀、便溏、舌有齿痕。
“久病必瘀”,气虚血行无力,阴虚血液涩滞,导致瘀血内生,阻于四肢脉络,故见肢体麻木、舌暗、脉涩。
治则: 益气养阴,健脾活血,通络止痛。
方药: 自拟方(生脉散合六君子汤加减)
组成: 生黄芪30g,太子参15g,炒白术12g,茯苓15g,麦冬10g,五味子6g,山药20g,丹参20g,鸡血藤15g,怀牛膝12g,陈皮6g。
方解: 以黄芪、太子参大补元气;白术、茯苓、山药健脾;麦冬、五味子养阴;丹参、鸡血藤、牛膝活血通络,引药下行。
针灸治疗:
取穴: 足三里(健脾益气)、三阴交(调补三阴)、血海(活血养血)、胰俞(调节血糖)、涌泉(引火归元,温煦下肢)。
操作: 平补平泻法,留针30分钟,每周治疗2次。
生活调护:
饮食: 嘱其忌食生冷、甜腻、油炸之物。推荐食疗方:黄芪山药粥(黄芪30g煎汤代水,与山药、粳米同煮)。
运动: 建议每日饭后缓步行走30-40分钟,以微汗出为度,促进气血流通。
情志: 劝导其保持心情舒畅,避免忧思恼怒。
初诊: 予上方7剂,患者乏力、口干减轻,腹胀改善,麻木同前。
二诊: 加强活血通络之力,原方加地龙10g、桂枝6g,继服14剂。
三诊: 患者精神体力大增,双足麻木发凉感减轻约六七成。复查空腹血糖降至6.8mmol/L。
随访: 守方调理两月余,血糖控制平稳,肢体麻木基本消失,生活质量显著提高。

医案总结
本案展示了中医治疗糖尿病并发症的独特优势。患者病机已从早期的“燥热”转为“气阴两虚”兼“血瘀”。治疗上并未单纯降糖,而是通过益气养阴治其本,活血通络治其标,使患者不仅血糖下降,周身不适症状也得到根本性改善,体现了中医“辨证论治”与“整体调节”的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