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患者:郭女士,32岁。
主诉:月经量明显减少近2年,色暗伴有血块,经期小腹冷痛。
现病史:患者自述近两年来月经周期虽基本准时(28-32天一行),但经量骤减,仅持续2天即净,用护垫即可,经色暗淡,且时常夹有细小暗黑色血块。每次行经第一天小腹冷痛剧烈,必须使用热水袋敷贴方可缓解,伴有腰酸乏力。平素畏寒,手足不温,面色欠红润。曾自行服用红枣、当归等补血之品,效果不显,且易上火。
初诊:观其舌象,舌质淡黯,舌边略有齿痕,苔薄白。切其脉,脉象沉细。
诊断:月经过少、痛经。
辨证:冲任虚寒,瘀血阻滞。
治法:温经散寒,养血祛瘀,调补冲任。

开方:温经汤加减。
方药:吴茱萸, 桂枝, 当归, 川芎, 白芍, 牡丹皮, 阿胶(烊化), 麦冬, 党参, 生姜, 半夏, 炙甘草。
用法:7剂,每日1剂,水煎服,分早晚两次温服。
方解:此方之妙在于温通与滋养并行。方中吴茱萸、桂枝温经散寒,通利血脉;当归、川芎、白芍养血活血;牡丹皮助其化瘀;阿胶、麦冬滋阴养血,制约温药之燥性;党参、甘草益气健脾,以资气血生化之源;生姜、半夏和胃降逆。全方共奏温经散寒、祛瘀养血之效,正对患者的病机。
二诊:服药第6天后来月经了,郭女士称此次月经期间小腹冷痛感大为减轻,无需再依赖热水袋,经量较前略有增多,颜色转红,血块减少。精神、气色亦有改善。丘医师守原方,根据其舌脉变化微调剂量,续服14剂,并嘱其注意腹部保暖,避免生冷饮食。
三诊:患者欣喜反馈,此次月经持续了4天,量已基本恢复正常,腹痛消失,仅感轻微腰酸。手足畏寒情况好转。
按语:
本案是运用经典古方“温经汤”治疗虚寒性月经病的典型范例。丘保润医师指出,月经量少、痛经并非一味“补血”或“止痛”即可解决,关键在于精准辨证。郭女士的症状核心在于“寒”与“瘀”,温经汤温清补消并用,既能祛除寒邪、化去瘀血,又能滋养血脉、补益气血,从而使胞宫得温,冲任得养,经水自然通畅调达。此案体现了中医“辨证论治”与“经典方剂”在调理女性月经问题上的独特优势和显著疗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