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趾糜烂、瘙痒钻心、脱皮流水……脚气(足癣)看似小问题,却让人坐立难安,甚至传染家人,要怎么治才能根除?
脚气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1. 湿热下注,毒邪侵袭
内在湿热:过食辛辣肥甘、饮酒无度,导致脾胃运化失常,湿热内生;或素体阳盛,湿热循经下注于足部。
外感毒邪:足部长期处于潮湿环境(如穿不透气鞋袜、涉水淋雨),湿热毒邪乘虚侵入皮肤腠理,引发瘙痒、水疱、糜烂等症状。
2. 脾虚湿盛,正气不足
脾主运化水湿,若脾气虚弱,水湿代谢失常,湿浊内生,既为脚气提供 “温床”,又使机体抵御外邪能力下降。这类患者常伴大便黏腻、舌苔厚腻等脾虚表现,脚气多呈慢性反复发作。
3. 传染复发,养护不当
接触传染:共用拖鞋、脚盆等,或接触患者鞋袜、浴池地板,导致真菌(如红色毛癣菌)交叉感染。
愈后失养:症状缓解后未彻底清除真菌,或足部护理不当(如未保持干燥、修剪指甲过深),导致残留病菌再次繁殖。
脚气病的症状是什么?
水疱型:足底、足侧缘出现针尖至米粒大小水疱,群集或散在,瘙痒剧烈,抓破后易感染。
糜烂型:趾间皮肤发白、浸渍,去除表皮后可见红色糜烂面,伴渗液、异味。
鳞屑角化型:足底、足后跟皮肤增厚、粗糙、脱屑,易皲裂疼痛,瘙痒较轻但顽固难愈。
脚气病中医怎么治疗?
新加坡贡方堂TCM中医皮肤科专家丘保润表示,脚气在中医称为 “脚湿气”“田螺疱”,属于湿邪为患的范畴。针对湿热毒邪所致的脚气,丘医师临床常用经验方 “一草二皮汤” 外洗治疗。该方以中药外用直达病所,兼具清热、利湿、杀虫、止痒之效,尤其适合水疱型、糜烂型足癣。
一草二皮汤由川乌30g、川槿皮30g、地骨皮30g组成。
方中川乌能够杀灭癣虫。且该品有良好的祛风作用,历代中医都认为祛风能够止痒。现存中医典籍虽然都没有明讲直叙川乌能除癣止痒,但从它的这两项功效分析,它是能够灭虫除癣,祛风止痒的。古书《圣惠方》就有“治久生疥癣,用川乌头七枚(生用)捣碎,以水三大盏,煎至一大盏,去,温温洗之”的记载;地骨皮凉血,凉血也能爽神止痒,大剂量应用对于顽癣瘙痒肯定有较好的治疗作用;至于川槿皮,历代医家都认为它有清热祛湿、杀虫除癣止痒之功效,将之用于顽癣的治疗也就顺理成章。
医案
患者:李先生,28岁。
主诉:患脚气2年,以水疱型为主,双侧足底及足侧缘反复出现密集水疱,瘙痒剧烈,夜间尤甚,常因搔抓致水疱破溃、渗液,伴异味。曾外用达克宁、派瑞松等西药软膏,症状可暂时缓解,但用不了多久就会复发。
初诊:可见双足皮肤潮红,散在黄豆大小水疱,部分破溃结痂,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辨证:湿热毒蕴证。
开方:一草二皮汤加减外洗。
处方:地肤子 30g,川槿皮 20g,地骨皮 20g,苦参 20g,马齿苋 30g,枯矾 10g(后下)。用法:前5味药煎煮 15 分钟,滤出药液后加入枯矾搅拌溶解,待温泡脚,每日2次,每次 20 分钟。泡后用干净毛巾擦干足部,尤其注意趾间干燥,避免穿闷脚鞋袜。
饮食建议:忌辛辣、海鲜、烟酒,多吃赤小豆、茯苓、冬瓜等利湿食物。
结果:7天后水疱不再新发,原有水疱逐渐干涸结痂,瘙痒明显减轻,渗液停止。2周后结痂脱落,皮肤转为淡红色,无新发皮损,仅残留少量脱屑。1个月后随访,脚气未复发,足部皮肤恢复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