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加坡痛风成为常见病,深夜被脚趾钻心疼醒,痛到无法忍受的那种,你以为吃点止痛药就完事,却不知道任由其发展,会伤关节、毁肾脏。

痛风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新加坡贡方堂TCM疼痛科专家丘保润表示,现代医学认为痛风是嘌呤代谢紊乱导致尿酸升高,但中医在两千多年前的《黄帝内经》中就有类似记载,称之为"白虎历节风",形容疼痛如老虎在啃咬关节。以下是痛风的三大病根。
1.湿热内蕴:吃出来的"祸根"
长期嗜食肥甘厚味,尤其是海鲜、动物内脏、啤酒等高嘌呤食物,会加重脾胃负担。脾胃运化失常,湿邪内生,郁结日久化为湿热。湿热之邪流注于关节、肌肉,就像下水道被油腻杂物堵塞,气血运行不畅,发为红肿热痛。
2.外邪侵袭:诱发的"导火索"
新加坡地处热带,气候潮湿。夜间贪凉,空调温度过低,或淋雨涉水,都会导致风、寒、湿邪趁机侵入人体。外邪与体内的湿热相互勾结,成为痛风急性发作的直接诱因。
3.脾肾亏虚:反复发作的"基础"
脾主运化,肾主水液。脾肾功能虚弱,身体处理水湿和代谢废物的能力就会下降。这好比城市的排水系统功能减弱,一旦遇到暴雨(外因)或垃圾增多(内因),就容易发生"内涝"(尿酸堆积)。
早期症状表现是什么?
第一阶段:无症状期
体检时发现尿酸值偏高,但身体无明显不适。此时是调理的"黄金窗口期"。
第二阶段:急性发作早期
部位: 约60%-70%的人首次发作在大脚趾关节。
感觉: 关节处出现轻微的、一过性的刺痛或酸胀感,可能在酒后或大餐后出现,但很快自行缓解,容易被忽略。
外观: 关节局部可能感觉微微发热,或看起来比旁边稍红一点。
第三阶段:典型急性发作
出现典型的、难以忍受的关节红、肿、热、痛,甚至不能触碰,常于夜间突然发作。

痛风中医怎么治疗?
针对痛风的病机,丘保润医师常采用医圣张仲景《伤寒论》中的经典方剂——麻黄连翘赤小豆汤进行加减,并配合外用御痛膏,达到"开门逐寇、内外分消"的效果。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由麻黄、连翘、杏仁、赤小豆、桑白皮、生姜、大枣、甘草8味药组成。
方中麻黄发汗解表,开泄腠理,给体内的湿热邪气找一个"出路"。
连翘、赤小豆、桑白皮清热解毒,利湿消肿,将关节间的湿热浊邪通过小便排出。
杏仁宣肺利气,通调水道,辅助水液代谢。
再配上生姜、大枣健脾和胃,避免清热利湿药损伤脾胃。
加减妙用:丘医师会根据患者具体情况灵活化裁。如疼痛剧烈,会加入威灵仙、土茯苓以通络止痛;湿热特别重者,会合用四妙散(黄柏、苍术、薏苡仁、牛膝) 加强清热利湿之力。

外涂贡方堂御痛膏。这个是专门为痛风研发的外用膏剂,刚好解决痛风急性发作时“疼得受不了”的问题。它以黄柏、苍术清热燥湿,乳香、没药活血止痛,再配上冰片快速渗透,涂在疼痛的关节上,几分钟就能感觉到清凉舒适,红肿热痛的症状会明显缓解。
急性发作时每4小时涂一次,能通过皮肤直接吸收,药力直达病所,能快速缓解局部的红、肿、热、痛,与内服药形成"内外夹击"之势,加速康复。

医案
患者:刘先生,38岁。
主诉:半夜因右脚踝关节突发剧痛而惊醒,无法站立。
初诊:就诊时见关节红肿灼热,触痛明显,舌红苔黄腻,脉滑数。自述近期已出现过两次短暂的脚趾酸胀感,但未在意。
诊断: 痛风(湿热痹阻证)。
治以:清热利湿,通络止痛。
开方: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合四妙散加减。
方药:麻黄6g,连翘15g,赤小豆30g,桑白皮12g,黄柏10g,苍术10g,生薏苡仁30g,川牛膝15g,土茯苓20g,威灵仙12g。7剂,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服用。
外用:御痛膏涂抹于红肿疼痛处。
二诊:3天后反馈疼痛感减轻大半,已能轻微活动脚踝。7天后红肿基本消退,疼痛感消失。丘医师随后调整方剂,以健脾祛湿为主,为其巩固调理14天。
结果:诸症痊愈,尿酸值稳步下降,随访3个月未再发作。

中医讲究辨证施治,一人一方,具体药物用法用量需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辨证加减服用,切忌私下盲目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