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还有很多人不知道什么是三叉神经痛,很多时候误以为是牙痛,其实就是它在作怪!它被称为“天下第一痛”,是一种在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域内反复发作的、短暂性的、阵发性的剧烈疼痛。新加坡贡方堂TCM丘保润医师指出,从中医角度来看,三叉神经痛多与 “瘀”“风”“火” 相关。

三叉神经痛的典型症状有哪些?
疼痛特征:
突发突止: 疼痛说来就来,说走就走,呈闪电样、刀割样、烧灼样或撕裂样。
触发点: 面部常有“扳机点”,轻微触碰如洗脸、刷牙、吃饭、说话、吹风均可诱发。
范围明确: 疼痛严格限制在三叉神经的分布区域,多为一侧性。
中医辨证分型及伴随症状:
风寒外袭型: 遇风寒则发作或加重,得温则痛减。常伴有畏寒、鼻塞、流清涕、舌苔薄白。
胃火上攻型: 面部灼热疼痛,常因进食辛辣炙烤之物而引发。伴有口干口臭、牙龈肿痛、便秘尿黄、舌红苔黄腻。
肝胆火炽型: 疼痛剧烈,情绪激动、烦躁易怒时发作。伴有面红目赤、口苦咽干、胁肋胀痛、舌红苔黄。
痰瘀阻络型: 病程日久,疼痛如刺,痛处固定不移。可伴有头重昏蒙、胸闷痰多,或面色晦暗、舌质紫暗或有瘀斑。
阴虚阳亢型: 疼痛反复发作,缠绵不愈。伴有头晕目眩、耳鸣、腰膝酸软、口干不欲饮、舌红少苔。

中医如何治疗三叉神经痛?
中医治疗强调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方法多样,旨在祛除病邪,疏通经络,调和气血。
贡方堂TCM邱医师表示,在众多方剂中,川芎茶调散是治疗风寒外袭型三叉神经痛的经典代表方。
来源: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主治: 外感风邪所致的偏正头痛,或巅顶作痛,或见面痛,恶寒发热,目眩鼻塞,舌苔薄白。
组方与方义:
君药:川芎(12g) - 辛温香窜,为“血中之气药”,能上行头目,活血行气,祛风止痛,是治疗头痛的要药。
臣药:荆芥(12g)、薄荷(12g) - 辛散上行,疏风散邪,清利头目。薄荷的凉性可制衡全方的温性,使其温而不燥。
佐药:羌活(9g)、白芷(9g) - 羌活善治太阳经头痛,白芷善治阳明经头痛,二者协助川芎增强祛风止痛之功,并引药力直达病所。
使药:细辛(3g) - 芳香走窜,祛风散寒,通窍止痛,力量峻猛。甘草(6g) - 调和诸药,防止辛散药物耗伤正气。
服法点睛: 用时以清茶调下。茶性苦寒,上清头目,既可制约风药的过于温燥与升散,又能引药力上行于头面经络。
现代应用: 本方对于因感受风寒、天气变化而诱发的三叉神经痛有显著效果。临床使用时,常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进行加减,如疼痛剧烈可加全蝎、蜈蚣等虫类药以搜风通络。

医案
患者: 王先生,65岁。
主诉: 右侧面部阵发性电击样疼痛3年,加重1周。
病史: 患者3年前冬季受凉后出现右侧面颊疼痛,诊断为“三叉神经痛”,服用西药初效,后因副作用大而停药。近1周因天气转凉、吹风后疼痛复发,每日发作十余次,每次持续数十秒,触碰右鼻翼旁即可诱发。伴畏风,无口干口苦,二便调。
查体: 面色无华,舌质淡,苔薄白,脉浮紧。
辨证: 风寒袭络,气血痹阻。
治法: 祛风散寒,通络止痛。
方药: 川芎茶调散加减。7剂,每日1剂,水煎,饭后以清茶少许送服。
反馈: 服药后,疼痛发作频率和程度均减半,畏风症状消失。原方去羌活,加白芍15g以养血柔筋,防止风药耗伤阴血。继服14剂后,疼痛基本控制,仅偶尔轻微发作。嘱其注意避风寒,并常按揉合谷、风池穴以巩固疗效。

中医讲究辨证施治,一人一方,具体药物用法用量需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辨证加减服用,切忌私下盲目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