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总感觉耳朵像被气压堵住了,听声音朦朦胧胧,还伴有持续的嗡嗡响声,你是不是也被这种耳鸣缠上了?

耳鸣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当出现耳朵闷堵感(中医称为耳闭)和耳鸣时,很多人第一反应是上火或肾虚。然而,有一种常见但常被忽略的证型是——痰火郁结。
新加坡贡方堂TCM中医科专家丘保润解释:“我们的身体就像一个小宇宙,需要气血津液顺畅运行。如果由于情绪压力大、饮食油腻等原因,导致脾的运化功能失调,就会产生多余的‘痰湿’。这些痰湿郁积久了会化热成‘火’,痰与火结合,沿着经络上扰至清窍(耳朵),就会堵塞耳窍,引发闷胀感和耳鸣声,声音多为低沉嗡鸣,时高时低。”
这类患者通常还可能伴有:
胸闷、总想叹口气才舒服
头晕、头重,感觉昏昏沉沉
痰多,口苦
睡眠不安,容易心烦

耳鸣中医怎么调理治疗?
针对这种“痰火郁结”型的耳鸣耳闭,中医经典名方温胆汤往往能收到奇效。丘医师强调,温胆汤并非单纯地“壮胆”,其核心作用是 “清热化痰,理气和胃”。
温胆汤由半夏、竹茹、枳实、陈皮、甘草、茯苓组成。
方中半夏、陈皮是燥湿化痰的“主力军”,负责瓦解体内的痰湿。
茯苓健脾利湿,像疏通管道一样,把化开的痰湿排出体外。
竹茹性凉,擅长清化痰热,是清理“火”气的关键。
枳实破气消积,能推动气机运行,解决胸闷气堵的问题。
甘草调和脾胃,保护正气,让整个方子祛邪而不伤身。
诸药合用,如同为身体做了一次彻底的“大扫除”,痰湿得化,火气得清,气机通畅,被堵塞的耳窍自然就恢复了清明。
加减妙用
耳堵明显、痰粘难咳:加石菖蒲、桔梗,增强通窍化痰力,帮耳窍 “打开”;
熬夜多、耳鸣影响睡眠:加远志、酸枣仁,既化痰又安神,让耳鸣不扰眠;
湿热重、舌苔黄腻:加薏苡仁、黄芩,清利湿热,比原方更适合常年湿热的气候。

医案
患者:乔女士,31岁。
主诉:因长期工作压力大、饮食不规律,近半年来出现双耳闷堵感,伴有持续的低频嗡嗡声,如同隔着一层膜听世界。自觉痰多粘稠,晨起口苦,饭后常感腹胀。
初诊:舌苔黄厚腻,切脉滑数。
辨证:痰火郁结,上蒙清窍。
治以:化痰湿、通耳窍。
中药方:温胆汤加减,加入石菖蒲、郁金以增强开窍通络之力。7剂,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服用
针灸方:选穴翳风、听会、中渚、侠溪、行间、丰隆、劳宫。每周2次。
二诊:7天后患者欣喜表示,耳朵闷堵感减轻超过一半,耳鸣声音明显变小,痰量减少,人感觉清爽许多。继续服药以及扎针灸巩固治疗。
结果:连续调理一个月后:耳鸣消失了,耳朵也没再出现不适。

中医讲究辨证施治,一人一方,具体药物用法用量需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辨证加减服用,切忌私下盲目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