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经,很多女性每个月那几天都会经历一次,有些比较轻微,有些会痛到无法站立甚至呕吐晕厥,平时只能靠吃止痛药稍微缓解一下,可是这根本治标不治本。新加坡贡方堂TCM丘保润医师指出,中医称之为“经行腹痛”,其根本原因在于体内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或胞宫失于濡养,“不荣则痛”。
痛因何在?
1. 实证痛经:不通则痛
多在经前或经期疼痛,疼痛剧烈,拒按,经血排出后疼痛减轻。主要成因是气血运行受阻。
气滞血瘀:情志抑郁、爱生闷气,导致肝气不舒,气滞则血瘀,经血瘀阻胞宫而痛。
寒凝血瘀:经期前后贪食生冷、淋雨涉水或腹部受凉,寒邪客于胞宫,血液遇寒凝滞,运行不畅而痛。
2. 虚证痛经:不荣则痛
多在经期或经后疼痛,疼痛隐隐作痛,喜温喜按。主要成因是气血不足,胞宫失于濡养。
气血虚弱:脾胃功能不佳、过度思虑或久病耗伤,导致气血化生不足,无法充盈冲任二脉,胞宫失养而痛。
肝肾亏虚:先天不足或房劳多产,导致肝肾精血亏虚,经行之后精血更虚,胞宫失于濡润而痛。
中医如何有效缓解和治疗痛经?
1.中药内服
辨证论治是取得疗效的关键,丘医师今天针对常见类型的痛经给大家带来几款经典方!
气滞血瘀:膈下逐瘀汤(《医林改错》):活血化瘀,行气止痛。是治疗气滞血瘀型痛经的代表方。
寒凝血瘀:温经汤(《金匮要略》):温经散寒,养血祛瘀。主治冲任虚寒、瘀血阻滞之证。
少腹逐瘀汤(《医林改错》):活血祛瘀,温经止痛。对于寒凝血瘀所致的痛经,止痛效果显著。
气血虚弱:八珍益母丸:益气养血,活血调经。是气血双补的常用中成药。
肝肾亏虚:调肝汤(《傅青主女科》):补肾养肝,养血止痛。
2.针灸疗法: 疗效显著且迅速,尤其适用于实证痛经。
常用穴位: 关元、三阴交、地机、十七椎、次髎等。针刺或艾灸可温通经络、活血化瘀、补虚止痛。
3. 艾灸: 特别适用于寒凝血瘀和气血虚弱型痛经。用艾条灸小腹的关元、气海穴,可温煦胞宫,散寒止痛。
4. 推拿按摩: 按揉三阴交、子宫穴(脐下4寸,旁开3寸)等,或掌摩小腹,可缓解疼痛。
日常饮食调理:
经前及经期: 忌食寒凉、生冷、辛辣刺激之物,如冰淇淋、冷饮、螃蟹、辣椒等,以免凝滞气血,加重疼痛。
平时食疗:
寒性体质: 可适量饮用红糖姜枣茶,以温经散寒。
血瘀体质: 可用少量玫瑰花、山楂泡水代茶饮,以活血化瘀。
气血虚弱: 可食用红枣、桂圆、山药、枸杞等熬粥或汤羹。
医案
患者: 李女士,25岁。
主诉:每次行经前1-2天小腹胀痛剧烈,经血紫暗有大量血块,血块排出后疼痛稍减。伴有心情烦躁,胸胁胀满。
辨证:气滞血瘀证。
治法:行气活血,祛瘀止痛。
处方:以膈下逐瘀汤为基础方加减(当归、川芎、赤芍、桃仁、红花、枳壳、乌药、香附等)。于经前一周开始服用,连服7剂。
结果:连续调理三个月经周期后,患者诉疼痛程度大为减轻,血块减少,情绪转佳。
中医讲究辨证施治,一人一方,具体药物用法用量需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辨证加减服用,切忌私下盲目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