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阴雨天,你是否会感觉膝盖、手腕、手指轮流疼,还肿得像馒头?早上醒来关节僵得动不了,还伴随莫名的肌肉酸痛、无力?那你很可能是被风湿缠上了!新加坡贡方堂TCM丘保润医师解释,风湿病的发生主要由内在的正气不足和外在的风、寒、湿、热等邪气侵袭共同作用所致。核心病机是“经络闭阻,气血不通”,即不通则痛。
风湿病有哪些主要症状?
关节/肌肉:疼痛、酸楚、沉重、麻木、肿胀、活动受限
全身:畏寒怕冷、遇寒/湿加重、或局部灼热红肿(湿热型)
中医如何治疗风湿?
中药内治:根据辨证分型,选用祛风、散寒、除湿、清热、化痰、逐瘀、补益肝肾、益气养血等药物组方。
经典方剂推荐(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痹证通用方:独活寄生汤
组成:独活、桑寄生、杜仲、牛膝、细辛、秦艽、茯苓、肉桂心、防风、川芎、人参、甘草、当归、芍药、干地黄。
功效:祛风湿,止痹痛,益肝肾,补气血。
适用:肝肾两亏,气血不足之风寒湿痹,症见腰膝冷痛、屈伸不利、麻木无力。
风寒湿痹代表方:薏苡仁汤
组成:薏苡仁、川芎、当归、麻黄、桂枝、羌活、独活、防风、川乌、苍术、甘草、生姜。
功效:祛风除湿,散寒止痛。
适用:着痹(湿邪偏盛),关节肿胀酸痛、沉重。
痰瘀痹阻方:身痛逐瘀汤
组成:秦艽、川芎、桃仁、红花、甘草、羌活、没药、当归、五灵脂、香附、牛膝、地龙。
功效:活血行气,祛瘀通络,通痹止痛。
适用:痹证日久,瘀血阻络,痛如针刺,关节僵硬变形。
针灸治疗:
疏通经络气血,有效缓解疼痛和僵硬。常取阿是穴(疼痛点)及循经取穴,如足三里、曲池、阳陵泉、肾俞等。
推拿与艾灸:
推拿:舒筋活络,松解肌肉痉挛,改善关节功能。
艾灸:尤其适用于寒性、虚性风湿病。利用艾条的温热之力温经散寒、活血化瘀。常用穴位有关元、气海、命门、足三里等。
日常养护与调理
避风寒,防潮湿:
居住环境应干燥、向阳、通风,避免阴冷潮湿。
季节交替时注意保暖,尤其保护好腕、膝、踝等关节。
出汗后及时擦干,更换衣物,切勿直接吹风或冲凉水澡。
饮食调理:
原则:饮食有节,清淡营养。
宜食:易消化、富含营养的食物。可适量食用有祛风散寒、化湿通络作用的食物,如生姜、大蒜、山药、薏苡仁、红枣等。
忌食:寒湿者忌生冷、油腻;湿热者忌辛辣燥热、肥甘厚味及酒类;痛风患者需严格限制高嘌呤食物(如海鲜、动物内脏、浓肉汤)。
医案
患者:周女士,46岁,
主诉:反复双膝关节肿痛5年。既往有类风湿关节炎病史,长期劳损受凉。
辨证:风寒湿邪痹阻经络,久郁化热,湿热蕴结,气血运行不畅。舌红苔黄腻,脉滑数,为湿热痹阻之象。
治则:祛风除湿,清热通络,兼和营卫。
处方:桂枝芍药知母汤加减。桂枝12g,赤芍15g,知母15g,生石膏30g(先煎),忍冬藤30g,薏苡仁30g,防风10g,秦艽12g,威灵仙15g,炙甘草6g,生姜3片。7剂,水煎服。
反馈:服7剂后膝关节灼热消退,肿胀减轻50%。二诊去石膏,加牛膝15g继服14剂,肿胀全消,晨僵减至20分钟。随访3月未复发。
中医讲究辨证施治,一人一方,具体药物用法用量需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辨证加减服用,切忌私下盲目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