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有些人即便在凉爽的环境下,稍一活动甚至静坐时也会出汗不止,汗水清稀如水,整个人感觉十分的疲惫乏力。新加坡贡方堂TCM丘保润医师指出,这种现象在中医里被称为“虚汗”,是身体发出的一个重要警示信号,提示人体正气不足,阴阳失衡。
为何总是大量出虚汗?
“汗为心之液”,是由阳气蒸化津液从腠理(皮肤毛孔)泄出而成。正常出汗是调节体温、排泄废物的生理现象。而不因劳累、炎热、服药或疾病等因素,自然汗出过多的现象,称为“自汗”或“盗汗”,统属“虚汗”范畴。其根本原因在于一个“虚”字,具体可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1.气虚不固(最常见)
特点: 白天出汗为主,稍微活动则汗流浃背,汗液质地清稀。常伴有气短乏力、懒言懒动、容易感冒、面色苍白等症状。
2.阴虚火旺
特点: 夜间睡着时出汗,醒后则汗止(盗汗)。常伴有午后潮热、两颧发红、手足心热、口干咽燥、舌红少苔等症状。
3.阴阳两虚
特点: 白天和夜晚都可能出汗,既怕冷又怕热,全身状态较差,精神萎靡。
中医如何调理?
调理虚汗,核心在于“补虚”和“固表”,针对不同的证型,方法也有所侧重。
中医方剂讲究辨证论治,以下为经典方剂示例:
用于气虚自汗——玉屏风散
组成: 黄芪、白术、防风。
方解: 黄芪益气固表为君药;白术健脾益气,助黄芪加强固表之力为臣药;防风走表祛风,兼御风邪为佐使药。三药合用,犹如为体虚之人筑起一道“屏风”,故名玉屏风散。是治疗表虚自汗的千古名方。
用于阴虚盗汗——当归六黄汤
组成: 当归、生地黄、熟地黄、黄芩、黄连、黄柏、黄芪。
方解: 当归、生熟地黄滋阴养血;黄芩、黄连、黄柏清泻虚火;黄芪益气固表。全方共奏滋阴泻火、固表止汗之效,对于阴虚火旺导致的盗汗效果显著。
通用止汗良方——牡蛎散
组成: 煅牡蛎、黄芪、麻黄根、浮小麦。
方解: 煅牡蛎敛阴潜阳、固涩止汗;黄芪益气实卫;浮小麦养心阴、敛虚汗;麻黄根专于止汗。此方长于收敛固涩,无论自汗、盗汗均可加减使用。
其他常用中药: 麻黄根、浮小麦、五味子、山茱萸等都是止汗的常用药,常配伍在方剂中。
生活方式与饮食调理
起居有常: 避免熬夜,保证充足睡眠,以滋养阴血。注意劳逸结合,避免过度劳累耗气。
舒缓运动: 选择太极拳、八段锦、散步等和缓的运动,有助于培补元气,切忌大汗淋漓的剧烈运动。
饮食建议:
气虚者: 多吃性平、偏温、健脾益气的食物,如小米、山药、南瓜、大枣、牛肉、鸡肉、香菇等。可常用黄芪、浮小麦煲汤煮粥。
阴虚者: 多吃滋阴清润的食物,如银耳、百合、莲子、梨、桑葚、豆腐、鸭肉等。忌食辛辣、油炸、温燥的食物(如辣椒、羊肉、肉桂)。
医案
患者: 张先生,45岁,办公室职员。
主诉: 近半年来,稍一走动或吃饭时即大汗淋漓,汗水清冷,衣服常湿透。平时极易疲劳,经常感冒,胃口一般。
查体: 面色无华,舌质淡,苔薄白,脉虚弱。
辨证: 肺脾气虚,卫表不固。
治则: 益气健脾,固表止汗。
方药: 玉屏风散加味。黄芪30g,白术15g,防风10g,浮小麦20g,麻黄根10g,党参15g。7剂,水煎服。
反馈: 服药后汗出明显减少,体力改善。原方再进14剂,后以玉屏风散制成丸剂巩固调理一月。随访三月,自汗未再复发,感冒频率也大大降低。
中医讲究辨证施治,一人一方,具体药物用法用量需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辨证加减服用,切忌私下盲目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