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加坡的空调房+雨季双重暴击下,20岁的人却有着60岁的关节早已不是笑话!上下楼膝盖就像生锈齿轮咔咔响,晨起手指僵成鸡爪,阴雨天更是痛到骨缝发酸!不管是中老年人常犯的退行性关节炎,还是年轻人因久坐、运动不当引发的关节不适,都让人备受折磨。新加坡贡方堂TCM丘保润医师指出,关节痛非单纯磨损,是风寒湿热钻进了骨缝!
常见的关节疼痛主要有这几种证型:
1.风寒湿痹型,关节总是凉飕飕的,遇冷下雨就疼得厉害,还可能有点僵硬。这类疼痛得从祛风散寒、除湿通络入手。常用独活、防风、桂枝等药材配成汤剂,煮水喝能驱散寒湿;同时配合艾灸关元、足三里等穴位,像给关节敷上 “暖宝宝”,慢慢就觉得舒服多了。
2.肝肾亏虚型,多见于中老年人,关节疼起来带着点酸软,稍微动一动就累,蹲久了站起时膝盖还会 “咯吱响”。常用杜仲、牛膝、枸杞煮水,或者用六味地黄丸加减调理。平时按揉太溪、肾俞这两个穴位,也能补肝肾。
3.瘀血阻络型,关节疼得像针扎,晚上躺床上翻个身都疼醒,关节活动时还可能有刺痛感。这类情况得活血化瘀、通经活络,常用桃仁、红花、当归等药材配药,再结合针灸血海、膈俞穴,让气血顺畅起来,疼痛自然就减轻了。
针对不同证型的关节疼痛,新加坡贡方堂提供以下调理建议:
一、风寒湿痹型(冷痛刺骨型)
内调暖身茶饮:
取桂枝6克、当归3克、红枣3颗,加水煎煮。每日早晨饮用时加入适量红糖。此茶饮犹如为关节升起“小太阳”,能温经通络,散寒止痛。
穴位保健法:
足三里穴(位于外膝眼下四横指、胫骨边缘): 可进行艾灸约10分钟,有助于温通经络,化解寒湿淤堵。
关元穴(位于肚脐正下方四横指处): 可将双手掌心搓热后捂敷此穴位,能温补阳气,增强机体抵抗风湿的能力。
二、湿热瘀阻型(红肿灼烧型)
食疗清络饮:
取冬瓜皮30克、薏米50克、赤小豆20克,一同煲汤。每周饮用3次,有助于利水渗湿,清热通络,促进体内湿热邪气的排出。
通络穴位法:
阳陵泉穴(位于小腿外侧,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处): 用拇指用力按压至感觉酸胀,有疏利肝胆、清化湿热、舒筋活络的作用。
曲池穴(位于肘横纹外侧端,屈肘时凹陷处): 可轻轻拍打此穴直至局部出痧(注意力度适中),能清泄关节郁热火毒。
三、肝肾亏虚型(酸软无力型)
固本穴位操:
太溪穴(位于足内侧,内踝后方与脚跟骨筋腱之间的凹陷处): 每日按揉此穴200次左右,能滋补肾阴肾精,濡养骨髓。
肝俞穴(位于背部,第9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用手掌上下反复搓擦此穴位区域至局部发热,可疏肝理气,缓解因久坐导致的腰背肢体僵硬。
医案
患者:刘女士,55岁。
主诉:双侧膝关节反复刺痛、僵硬10余年,近2年加重。膝盖内外侧,如针刺刀割,夜间尤甚,常痛醒。阴雨天、吹空调后痛不可忍。下蹲困难,上下楼梯需扶栏杆。
初诊: 双膝轻度肿胀变形,局部皮温不高,按压痛明显(尤其膝眼、内侧副韧带处)。屈伸活动受限,有摩擦感。舌象: 舌质暗紫,边有瘀点,舌下络脉紫黑迂曲。脉象 沉涩。
诊断:瘀血阻络,兼风寒湿邪未尽,肝肾亏虚。
开方:身痛逐瘀汤加减。原方基础:+ 全蝎3g (研末冲服) 增强搜风通络止痛之力,骨碎补15g、杜仲12g 补益肝肾、强筋壮骨。根据舌象微腻,稍佐 苍术10g 化湿。
医嘱:严格避风寒(尤其空调勿直吹膝盖),减少爬楼梯爬山,控制体重,每日练习卧位直腿抬高。
反馈:第一周诉夜间刺痛感减轻约30%,晨僵时间缩短;第二周疼痛进一步减轻(自诉50%),日常行走较前轻松,下蹲幅度增大。第三周:刺痛基本转为轻度酸痛,肿胀消退明显,关节活动度改善。
中医讲究辨证施治,一人一方,具体药物用法用量需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辨证加减服用,切忌私下盲目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