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月经量越来越少是卵巢开始衰老的信号。这可把很多女性吓了一跳:才三十多岁,卵巢难道就要衰老了?
月经量过少是指月经周期基本正常,经量明显减少,少于 5 毫升,甚至点滴即净,或经期缩短不足 2 天且经量偏少。
月经量过少一般临床可见两种情况,有一种人是从一开始就一如既往的少;有一种人是原先是正常量,现在出现逐渐减少或突然减少。
新加坡贡方堂TCM中医科专家丘保润表示,正常月经量在5-80 毫升,一般 270 -290毫米的夜用卫生巾浸满血时血量为20-30 毫升,日用卫生巾完全浸透为10-15 毫升血量。
所以月经量过少的判断标准还是很严格的,一次月经的量少于一张日用卫生巾一半的量,才能认为是月经量过少。
中医认为本病发病机理有虚有实,虚者多因肾虚精亏血少,冲任气血不足,经血乏源;实者多由寒凝、痰瘀阻滞,冲任气血不畅而致月经过少。
西医学中通常与子宫发育不良、卵巢储备功能低下、失血者、过度节食及运动、长期口服避孕药、反复流产或刮宫等宫腔手术史、甲状腺疾病等有关。
从中医的角度来看,月经过少主要与肾虚、血虚、气滞、血瘀、痰阻、寒凝血脉等多种因素有关。以下是针对这些因素的中医阐述:
肾虚
病因:肾藏精,主生殖。禀赋不足,房劳过度,或多次产乳,导致肾气受损,精血不足,经血化生不足引起月经量减少。
症状:经血量少,色淡红或暗红,质地稀薄,可能伴有腰膝酸软、头晕耳鸣、夜尿频多、足跟痛等症状。
治法:可遵医嘱使用补肾益气类药物进行调理,如左归丸、右归丸、归芍地黄丸等。
血虚
病因:过度节食、长期身体虚弱、大病、久病、失血等可能导致血海亏虚,经量减少。
症状:经血量明显减少,颜色淡红或鲜红,质地稀薄,可能伴有头晕、心悸、面色苍白等症状。
治法:可服用具有补血功效的中药方剂和中成药进行调理,如四物汤、当归补血口服液等。
气滞血瘀
病因:情志不畅、感受邪气等原因导致气血运行不畅,瘀阻冲任,进而影响到胞宫的生理功能。
症状:经血量少,色紫暗或有血块,可能伴有痛经、乳房胀痛、小腹疼痛等症状。
治法:可通过艾灸、针灸等方式来缓解,如三阴交穴、足三里穴等。也可服用具有活血化瘀功效的中药,如女金丸、痛经宝颗粒等。
痰湿
病因:素体多痰湿,或脾虚湿聚成痰,痰湿凝滞则影响气血的正常运行,使血行不畅通导致月经量减少。
症状:经血量少,色淡红或暗红,质地粘稠似痰,可能伴有身体肥胖、头晕目眩、胸闷等症状。
治法:可配合医生通过艾灸穴位的方式辅助改善,如中脘穴、天枢穴等。也可服用具有化痰祛湿功效的中药,如苍附导痰丸等。
寒凝血脉
病因:素体阳虚,或感寒饮冷,使经血寒凝,气血运行不畅,进一步影响月经。
症状:经血量少,色暗黑或有血块,小腹冷痛,得热则减,畏寒肢冷等。
治法:患者可遵医嘱服用艾附暖宫丸、少腹逐瘀丸等药物治疗,以暖宫调经、温经活血。
四物汤是中医补血、养血的经典药方,在临床应用中已有千年历史,被称为妇科圣方。
四物汤由当归、川芎、白芍、熟地黄四味药组成。当归补血养肝,和血调经为君;熟地黄滋阴补血为臣,熟地黄味甘而腻,易于助湿生满,有碍脾胃之消化吸收,用之常有胃纳欠佳、腹胀、便溏等反应,对脾虚而湿痰盛者尤为不利。
此汤中用砂仁制熟地黄代替熟地黄。砂仁制熟地黄是用生地黄和砂仁酒炖炮制而成,借砂仁香燥之性而抑制熟地黄滋腻之性,以疏熟地黄之滞,健脾行滞,纳气归肾,有助于发挥其滋阴、益精的功效;白芍养血柔肝和营为佐;川芎活血行气,畅通气血为使。乌鸡皮肉均黑,入肾经,可滋阴补肾。
配以四物汤,补而不滞,滋而不腻,养血活血,可使营血调和,适用于血虚、月经量少、痛经等月经不调女性饮用。
徐某,女,37岁。
自诉:患者13岁月经初潮,周期28-30天,既往5天左右净,量中等,有血块,D1-2痛经,已婚已育。5年前开始月经量较少,平时白带不多,纳眠可,二便正常。
中医诊断:月经过少。
辨证:气血亏虚证。
治法:补气养血,活血通经。
处方:四物汤加减。
桃仁20g,白芍10g,白术10g,柴胡10g,香附10g,熟地20g,路路通30g,川芎10g,枳壳10g,益母草20g,郁金10g;7剂。
二诊:服上方后经量较前稍增多,痛经,乳胀,经色淡,停服中药后经色暗红,舌尖红,苔白,脉弦细。
予六味地黄丸之三补药加补气养血之品,以益气养血,促进子宫内膜生长。后回访诸症均有改善,月经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