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YS TCM Clinic

湿气重怎么调理?新加坡贡方堂TCM丘保润中医辨证快速排湿!

heart

一到夏天,高温多雨,除了湿还是“湿”

中医理论认为,此时节外湿引动内湿,最易困阻脾阳,导致运化失常。

而且,紧接着又要入伏了,又闷又湿的情况下,好多人“湿邪内蕴”,身体出现了各种不舒服:

没胃口,口苦、口干;腹泻腹痛,肠胃出问题;睡不着,睡不好;肩背腰膝,总有一处不舒服;脾气变差了,拖延、焦虑变多了……

“湿”是中医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中的一种,最为难缠。

新加坡贡方堂TCM中医科专家丘保润表示,因为湿性黏滞,容易与其他病邪相互作用,使病情更加复杂、迁延难愈。

现代人饮食偏好肥甘厚味或暴饮暴食,不爱运动,贪凉喜冷,极易损伤脾胃阳气,让寒湿在体内积聚,若只知道祛湿而不注意改变生活方式,难以治本

湿气重的三大表现

如何判断自己体内湿气重不重呢?我们首先要了解湿邪致病的特点:重浊黏滞、易阻气机、缠绵难愈、易兼夹它邪。

所以湿气重的人往往多表现“沉”、“油”、“胀”、“稀”

1、身体困重与代谢异常

肢体沉重感:晨起如“头裹湿布”,四肢乏力,活动后症状加剧,现代医学研究发现,湿气重人群的肌肉组织含水量较常人高15%-20%,导致运动耐力下降。

大便黏腻:排便后马桶需多次冲洗,便质黏滞,这与肠道菌群失衡、脂肪代谢异常相关。

舌苔特征: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舌苔白腻或黄腻。白腻苔提示寒湿困脾,黄腻苔则多为湿热蕴结。

2、脏腑功能失调

脾胃虚弱:食欲不振、脘腹胀满,进食油腻后症状加重。湿气重人群的胃排空时间较常人延长30%。

肝胆湿热:胁肋胀痛、口苦口臭,严重者出现黄疸。

痰湿内阻:咳嗽痰多、胸闷气短,与气道黏液分泌增加相关。

3、皮肤与关节表现

皮肤问题:湿疹、痤疮反复发作,皮肤油腻瘙痒。

关节疼痛:膝关节酸痛、屈伸不利,与关节腔滑液增多有关。

湿气重的原因

湿气重究竟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呢?

中医将湿气分为“内湿”“外湿”。外湿源于自然界,如多雨季节或潮湿环境,人体易受湿气侵袭。

另一种是由于人体内部机能失衡而产生的湿气,这被称为内湿。《素问·至真要大论》:“诸湿肿满,皆属于脾”。内湿的产生,根本原因在于脾胃气虚、运化失调。中医讲“脾胃是气血生化之源”,饮食不节、过食五味、减肥节食等不良饮食习惯损伤脾胃,导致脾胃虚弱、化气无源,气虚不能推动水液代谢则会停滞为湿。

学会祛湿妙招

还你一身清爽

湿气重的人怎么排湿最快最有效呢?南昌贡方堂中医科专家陈顺涛表示,中医“防、调、养”三步治湿。

这样吃赶走体内的湿气

1.多吃祛湿食物:

薏米、红豆、绿豆、冬瓜、山药、芡实等具有健脾利湿作用,可煮粥、煮汤或直接食用。如薏米红豆粥,将薏米和红豆洗净后加水煮成粥,有良好的祛湿效果。

2.适量饮茶:

绿茶、普洱茶等有利尿作用,可适量饮用。也可饮用一些中药茶饮,如三仁汤、五花茶、薏仁茶、紫苏姜米红枣茶、豆蔻砂仁荷叶茶等,但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3.控制饮食:

减少油腻、辛辣、生冷、甜食的摄入,以免助湿生痰。避免暴饮暴食和过度节食,保持规律的饮食习惯。

中医辨证论治祛湿

1.分型论治:

湿邪痰饮致病缠绵易反复,且常于它邪兼夹为病,元代朱丹溪也认为“百病多有痰作祟”,所以老百姓如果已经有了很重的湿气,还是需要找我们中医师来进行辨证治疗

2.外治法增效:

通过辨证后,还可以使用一些外治法,比如刮痧、拔罐、艾灸、穴位敷贴等,来增加祛湿的疗效,加快湿浊的排出。

日常保持良好生活习惯

除了中医调理外,良好的生活习惯也是排湿的重要保障。

  • 保持居住环境通风干燥,避免长时间待在潮湿环境中;

  • 适度运动可以排湿气,如散步、慢跑、瑜伽、游泳等,有助于促进气血循环,增强新陈代谢,排出体内湿气;

  • 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避免熬夜;

  • 适当晒背补充阳气,有助于水湿代谢;

  • 穿着透气性好、材质舒适的衣物和鞋子,避免加重体内湿气。

中医讲究"天人相应"与"未病先防",通过综合调理使脾土得健、湿浊自去,方能维护正气,安然度夏。


相关文章

多囊卵巢怎么办?新加坡贡方堂中医丘保润分型调理效果好!

月经几个月才来一次?体重不受控地增长?脸上痘痘此起彼伏?婚后久盼不孕?这些困扰可能指向同一个“幕后黑手”——多囊卵巢综合征,中医吃什么药能治疗好?多囊卵巢高发是什...

新加坡肩周炎中医治疗,贡方堂TCM丘保润针药并施效果好!

在新加坡,肩周炎似乎成了一种极为常见的病症。夜深人静时肩膀钻心的疼痛,抬手梳头都困难的窘迫,甚至影响睡眠的酸胀感——这些症状是否也正折磨着你?中医治疗有什么特效药...

带状疱疹后遗痛怎么办?新加坡贡方堂TCM丘保润中医辨证治皮肤病!

有一种病好发于成年人,老年人病情尤重,且极少数患者可多次发病——带状疱疹。很多人疱疹下去了,但是皮肤还是感到疼痛,这主要是因为余毒未清,气滞血瘀,经络阻塞,不通则...
哎呀!还没有文章。请再次回来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