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高血压,很多人第一反应是“吃降压药”,但你知道吗?血压升高只是表象,吃降压药治标不治本,那要如何调理最好?
高血压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1.痰浊中阻型(最常见)
成因:嗜食肥甘、缺乏运动→脾胃运化失常→水湿内停化为痰湿→痰湿上蒙清窍,阻滞气机→血压升高。
典型人群:体型肥胖、舌苔厚腻、大便黏滞者,常见于长期应酬的中年人。
2.肝阳上亢型
成因:长期焦虑、易怒→肝气郁结化火→肝阳上冲于头→气血逆乱→血压骤升。
典型表现:急躁易怒、面红目赤、口苦咽干,多见于高压职场人群。
3.肝肾阴虚型
成因:年老体弱、久病伤阴或纵欲过度→肝肾阴液亏虚→虚阳上亢→头目失养→血压波动。
典型特征:腰膝酸软、耳鸣健忘、舌红少苔,常见于更年期女性或老年人。
4.气虚血瘀型
成因:久病气虚或外伤致瘀→气虚推动无力,血瘀阻滞脉络→气血运行不畅→血压升高。
典型症状:乏力自汗、面色晦暗、舌下青筋怒张,多见于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
高血压有哪些症状出现?
头部症状:晨起头痛(多为前额或枕部胀痛)、颈项板紧(俗称“脖子发硬”)。
眼部异常:视物模糊、眼胀,严重者可能出现眼底出血。
心脑警示:胸闷心悸、肢体麻木、短暂性眩晕或黑矇,需警惕心脑血管并发症。
特殊类型:部分人仅表现为夜间血压升高,或情绪激动时突发血压骤升。
高血压中医如何调理最好?
新加坡贡方堂TCM中医科专家丘保润表示,西医降压药虽能快速控压,但无法改善体质,且存在副作用。在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个千年经方苓桂术甘汤,具有温阳化饮、健脾利湿之效,尤其适合舌苔白腻、脉滑、体型肥胖的高血压患者。
苓桂术甘汤由茯苓、桂枝、白术、甘草组成。
方中茯苓是一味健脾利水的药,它的性味是甘淡,平和而不伤胃,能够渗透水湿,利尿排泄,同时也能补益脾气,增强脾胃的运化功能。它是苓桂术甘汤的主药,用量最大,一般是12克。
桂枝是一味温阳通经的药,它的性味是辛甘,温热而不燥,能够温通脾胃阳气,化湿散寒,升发表里,调和营卫。它是苓桂术甘汤的君药,用量次之,一般是9克。
白术是一味健脾燥湿的药,它的性味是苦甘,温而不热,能够健脾胃,燥湿止泻,益气固表,收敛止汗。它是苓桂术甘汤的臣药,用量相当,一般也是9克。
甘草是一味调和诸药的药,它的性味是甘平,润而不湿,能够和中益气,调和阴阳,缓急止痛,解毒消肿。它是苓桂术甘汤的佐药,用量最少,一般是6克。
这四味药合在一起,就是苓桂术甘汤。它的作用,就是温阳化饮,健脾利水。
加减妙用:肝火旺者加天麻、钩藤平肝潜阳;血瘀者添丹参、川芎活血通络;肾虚者配杜仲、桑寄生补肾固本。
医案
患者:邓先生,52岁。
主诉:有10年高血压病史,长期服用硝苯地平缓释片,但血压仍波动在 150-160/95-100mmHg,且近半年来出现严重副作用,下肢水肿、牙龈增生。头晕头重如裹、胸闷腹胀、肢体困重、晨起眼睑浮肿。
初诊,体型胖,舌淡胖、苔白厚腻,脉弦滑。
辨证:痰湿阻滞、清阳不升。
治以:温阳化饮、健脾祛湿。
开方:苓桂术甘汤加减。
方药:茯苓30g、桂枝12g、炒白术20g、炙甘草6g、天麻15g、钩藤20g(后下)、泽泻15g、荷叶10g、丹参20g
结果:服药1周后:下肢水肿消退,头晕减轻,血压降至 140/90mmHg;2周后自觉身体轻快,舌苔变薄;1个月后血压稳定在 125-135/80-85mmHg,体重下降5kg,复查血脂、血糖均改善。
中医讲究辨证施治,一人一方,具体药物用法用量需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辨证加减服用,切忌私下盲目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