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节炎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慢性病之一,被称为“世界头号致残杀手”。该怎么预防和治疗呢?
关节炎泛指发生在人体关节及其周围组织,由炎症、感染、退化、创伤或其他因素引起的炎性疾病,可分为数十种。
其中骨性关节炎最为常见,据统计我国50岁以上人群中半数患骨关节炎,65岁以上人群中90%女性和80%男性患骨关节炎。
俗话说:“人老腿先老,腿老在关节”。“腿老”也就是关节的退化病变,关节炎也被称为“老年性关节炎”,多发生于50-6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
作为一种退行性骨关节病,骨关节炎可以影响任何活动的关节,最常发生于膝关节、髋关节和手部,常表现为关节的红、肿、热、痛、功能障碍及关节畸形,严重者导致关节残疾,影响患者生活质量。
主要症状
1.关节疼痛:初起疼痛为发作性,后为持续性,劳累与夜间疼痛较重,上下楼梯时明显,膝关节活动时疼痛明显,气候变化加重,反复缠绵不愈。
2.关节活动受限:膝关节主动活动受限,跑跳蹲跪均受不同程度的限制。关节活动时可有弹响或摩擦声。
3.关节肿胀:部分患者出现关节肿胀,中后期肿胀明显,严重者可见肌肉萎缩,关节畸形。
4.关节僵硬:特别是在晨起或长时间不活动后,关节会感到僵硬,活动后逐渐缓解。
中医理论认为,膝骨关节炎属于“骨痹”“痹病”等范畴,认为气血亏虚、营卫不和、肝肾亏虚、脾胃虚损是其主要致病的内因,风寒、湿热、劳损、外伤是其致病的外在条件。
新加坡贡方堂TCM疼痛科专家丘保润表示,经络气血瘀结,痰瘀互结是本病的主要病机。
急性期膝关节肿痛较甚者宜卧床休息,膝关节制动,避免超负荷的活动与劳动,减轻膝关节的负担。发作期减轻受累关节的负荷,可使用手杖、助步器等协助活动。
中药内服:
膝骨关节炎可分为四种证型:寒湿痹证、风湿热痹证、瘀血痹阻证、肝肾亏虚证,治疗时当辨证施治,根据不同证型选取合适方药,对症下药。
中药外敷:
新伤祛瘀散、陈伤舒筋散、双柏散等中药外敷。
中医外治:
1、针刺:针刺可促进关节软骨细胞增殖,抑制软骨细胞凋亡,对软骨修复有一定促进作用。且针刺具有抗炎镇痛作用,并能有效调节炎性关节的局部细胞通信网络,从而调控关节炎性反应。
2、推拿:推拿手法可促进膝关节局部组织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促进关节腔内组织的修复,松解粘连关节,恢复膝关节内在力学平衡,从而达到镇痛与恢复膝关节功能的目的。
3、艾灸:包括温针灸、艾箱灸、热敏灸、雷火灸等。灸法改善局部皮肤组织温度,增强细胞和血液的代谢能力,促进局部炎性组织水肿、粘连、渗出、血肿和其他病理产物的消散和吸收。
4、火针:主要机制在于利用火的温热作用和针的刺激作用,来增强人体的阳气,调节脏腑功能,驱散寒湿,疏通经络,从而缓解关节疼痛,改善关节活动度。
患者,女,46岁,反复双膝疼痛半年就诊。
主诉:患者半年前开始出现双膝关节疼痛不适,上下楼梯及深蹲时疼痛明显,自觉双膝冰冷感,喜热怕冷,在外院予以消炎镇痛、营养软骨,配合理疗,效果欠佳。
西医诊断:双膝骨性关节炎。
中医诊断:膝痹(肝肾亏虚,气血不足,寒凝经脉)。
治法:补益肝肾,祛风通络,散寒止痛。
处方:杜仲15g,巴戟天15g,制附子(先煎)15g,菟丝子10g,白芍15g,僵蚕15g,川芎10g,当归10g,酒乌梢蛇10g,炙甘草5g。共7剂,日1剂,水煎服。
复诊:经治疗约2周后患者双膝疼痛及冰冷感明显好转,上下阶梯仍有少许酸痛,嘱咐纠正不良姿势及生活习惯,尽量避免上下楼梯、爬山等活动,避免屈膝负重,每天加强股四头肌功能锻炼,随访半年未见复发。
免责声明:本文旨在传播中医诊治思路,不作为用药指导。具体用药请在医师指导下辨证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