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经常感到腰椎疼痛或酸胀,特别是在久坐之后,腰部还会传来刺痛感,那么你可能正在与腰椎间盘突出做出无声的斗争,真是应了那句话,哪儿都不突出,只有腰椎间盘突出。
椎间盘,顾名思义就是位于椎体之间的盘状结构,它的作用就像个 “缓冲垫”,能让我们的腰椎活动更灵活,还能减轻运动时的震荡。
而腰椎间盘突出症,是指由突出的椎间盘组织刺激或压迫了神经而引发腰腿痛的一种疾病。腰椎间盘突出症常见的症状有:
放射性下肢疼痛:疼痛自臀部放射至下肢甚至足部,大多数下是单侧出现症状;
下肢感觉异常:会感到下肢无力或者有酸胀、麻木的感觉;
腰背部疼痛:部分患者会有腰背部疼痛的症状;
其他:严重者可出现会阴部麻木、大小便功能障碍。
综上,腰椎间盘突出症不一定有腰痛。如果仅仅只有腰痛的情况,可以不用太担心是腰椎间盘突出症;除非同时伴有下肢症状,则要考虑是否是腰椎间盘突出症。
国家卫健委数据统计,中国有超过2亿人腰椎间盘出了问题,其中20-40岁的年轻人占60%以上。
重体力劳动者、司机等都是腰椎间盘突出的高发群体,家庭主妇也可能因长期家务劳动,暴露在腰椎间盘突出的风险之下。
久坐族:每多坐1小时,椎间盘承受压力增加15%
搬运工:弯腰搬20kg重物时,腰椎负荷≈400kg(相当于4桶桶装水!)
高跟鞋控:鞋跟每增高1cm,腰椎前倾角度增加5度(试想整天"撅着屁股"走路)
自测小实验:平躺抬腿至60度,若出现臀部或腿部放射性疼痛,要警惕神经受压。
此病内因是先天肾气不足,外因系反复外伤、慢性劳损和风寒湿邪侵袭。主要病机是肾虚不固,邪阻经络,气滞血瘀,营卫不和,以致腰腿筋脉痹阻而产生疼痛。
新加坡贡方堂TCM中医骨科丘保润表示,治疗应以中医综合治疗为主,包括卧床休息、牵引、中药内服、推拿等。
中药内服
对于气滞血瘀型,治宜行气活血、疏肝通络,方用复元活血汤加减。对于寒湿痹阻型,治宜散寒除湿、温经通络,方用甘姜苓术汤加减。对于湿热阻络型,治宜清热利湿、通络止痛,方用四妙散加减。对于肝肾亏虚型,宜补肾益精、强筋壮骨,偏阳虚者以右归丸为主方加减,偏阴虚者以左归丸为主方加减。以上方剂需在专业中医师指导下服用。
推拿理筋
通常采用按摩手法,沿经络揉、捏、滚、推,松解腰腿部的肌肉,缓解肌肉痉挛,疏通经络,促进血液循环;然后再用脊柱推扳法,可以调理关节间隙、松解神经根粘连、改善神经根与突出椎间盘的位置关系。
徐某,女,36岁。
患者自述腰部间断性疼痛2年余,现因近期天气转凉,晨起出门受凉,腰部疼痛复发3天。自行外用药稍有好转,但仍感疼痛。
西医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
中医诊断:腰痛,气滞血瘀证。
治法:活血化瘀,通络止痛。
处方:生川芎10g,生当归12g,独活10g,地龙10g,莪术9g,三棱10g,煅瓦楞子12g,炒麦芽15g,神曲15g,炒杜仲10g,生黄芪30g,防风9g,桂枝9g。14剂,日1剂,早晚温服。
二诊:患者自述症状改善明显,腰痛减轻,查其脉较前涩感稍好,舌下络脉未见明显泛紫,但舌体有齿痕,大便黏腻,故在原方基础上加用阳春砂6g,炒白术12g,生泽泻10g,炒车前子15g。
三诊:患者腰痛症状较前明显改善,舌淡红,苔淡白,脉弦,效不更方,二诊方再服1个月。
另外,患者可自行按揉以下穴位:肾俞(在腰部,当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腰阳关(在腰部,当第4腰椎棘突下凹陷中)、委中(在腘窝中点,当股二头肌腱与半腱肌肌腱的中间)、阳陵泉(在小腿外侧,当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处)、三阴交(在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昆仑(在足踝外侧,位于外踝尖与跟腱连线的中点凹陷处)等,指揉法约每穴2~3分钟,每日1~2次。
此外,还可用艾条温灸以上诸穴,至皮肤出现红晕为止。能起到补肾益精、祛风除湿、通经活络的效果。
免责声明:本文旨在传播中医诊治思路,不作为用药指导。具体用药请在医师指导下辨证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