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过“缠腰龙”吗?您或您身边的人,有没有经历过身体一侧突然出现一串串小水疱,并且伴随着像针刺、火烧一样剧痛的情况?这可能就是是它在“作怪”。新加坡贡方堂TCM丘保润医师指出,带状疱疹,在中医里被称为“缠腰火丹”、“蛇串疮”或“火带疮”,是一种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急性感染性皮肤病。其特点为成簇水疱,沿身体一侧周围神经呈带状分布,并伴有剧烈的神经痛。

如何识别带状疱疹?
前驱期:发病前数日,局部皮肤可能出现灼热、刺痛或过敏感,常伴有轻度发热、乏力、食欲不振等全身症状。
出疹期:在红斑基础上,出现成簇的、粟粒至黄豆大小的丘疹,并迅速变为水疱,疱液澄清,疱壁紧张。这些簇状水疱沿单侧神经分布,排列成带状,绝不越过身体中线。常见于胸胁、腰部、头面部。
恢复与后遗期:约2-4周后,水疱干涸、结痂脱落,可能留下暂时性淡红斑或色素沉着。部分患者,尤其是年老体弱者,皮损消退后,原发部位会遗留后遗神经痛,这种疼痛可持续数月甚至数年,是本病最大的困扰。
中医如何治疗?
中医治疗强调早期介入,以“清热利湿、解毒止痛”为基本原则,并根据患者具体体质和症状进行辨证论治。
1. 内服中药:经典方剂辨证加减
临床上,丘医师会根据患者的证型选择方药。其中一个常用治疗肝经郁热型带状疱疹的经典方剂是龙胆泻肝汤加减。
方名:龙胆泻肝汤加减
治法:清泄肝火,利湿解毒
组成与功效:龙胆草(6-9g):大苦大寒,清肝胆实火,泻下焦湿热,为君药。栀子(9g)、黄芩(9g):清热泻火,助龙胆草清肝胆之热,为臣药。生地黄(15g):滋阴养血,防止苦寒药物伤阴。车前子(9g)、泽泻(9g)、木通(6g):引导湿热之邪从小便而出,给邪以出路。柴胡(6g):疏肝解郁,引诸药入肝经。当归(9g):活血养血,符合“肝藏血”的生理特性。甘草(6g):调和诸药,保护脾胃。
临证加减:若疼痛剧烈,可加 元胡、川楝子 以行气活血止痛。若大便干结,可加 生大黄 以通腑泻热。若发于头面部,可加 野菊花、板蓝根 以增强清热解毒之力。

2. 外用疗法:直达病所,快速起效
外治法能直接作用于患处,缓解症状,加速愈合。在众多外用制剂中,新加坡贡方堂秉承古法,结合现代工艺制成的贡方堂御肤膏便是一个优秀的选择。
御肤膏方解:此膏方精选黄连、大黄、黄柏等核心药材。黄连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大黄活血化瘀,泻下积滞;黄柏清下焦湿热。诸药合用,共奏强力清热解毒、燥湿敛疮、活血止痛之效。
使用方法:用棉签取适量贡方堂御肤膏,均匀薄涂于清洁后的疱疹及周围皮肤,每日2-3次。它能快速渗透,帮助消退红疹、收敛水疱,并有效缓解灼热和刺痛感,对于预防细菌感染和减轻后遗神经痛亦有积极作用。
3. 针灸与刺络拔罐
针灸:取穴以局部阿是穴(疼痛点)和相应夹脊穴为主,配合远端穴位如合谷、曲池、阳陵泉、太冲等,以通经活络、疏肝利胆、清热止痛。
刺络拔罐:在疱疹局部,用梅花针轻轻叩刺至微出血,然后加拔火罐,可以“引邪外出”,拔出体内的湿热毒邪,对于急性期止痛和促进愈合效果显著。

医案
患者:陈女士,55岁。
初诊:主诉右侧胸胁部灼痛、起水疱3天。自述因近期家庭事务劳累,3天前感觉右侧肋部针刺样痛,随后出现成簇红色丘疹和水疱,疼痛剧烈,夜间难以入睡,口苦,小便黄。
查体:右侧胸胁部可见带状分布的多簇集性水疱,疱壁紧张,周围皮肤潮红。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数。
诊断:蛇串疮(肝经郁热,兼夹湿毒)。
治疗:
内服:予以龙胆泻肝汤加减,加入元胡、郁金以增强止痛效果。共5剂,每日1剂。
外用:嘱其清洁患处后,每日涂抹贡方堂御肤膏3次。
针灸:于局部阿是穴及夹脊穴行针刺,并于水疱最密集处刺络拔罐一次。
复诊:5日后,患者诉疼痛大为减轻,已能安睡。水疱大部分干涸结痂,红肿消退。继续嘱其外用贡方堂御肤膏至痂皮完全脱落,并内服中药调整方剂以扶正固本,清解余毒。两周后随访,已基本痊愈,未遗留明显神经痛。

中医讲究辨证施治,一人一方,具体药物用法用量需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辨证加减服用,切忌私下盲目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