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加坡,季节性流感高发,尤其是来势汹汹的甲流,常让人措手不及。它不是普通的感冒,要如何辨别呢?

甲流不是普通感冒,这些症状要警惕!
新加坡贡方堂TCM中医科专家丘保润称,甲型流感(甲流)是由甲型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在中医里属于“疫病”范畴,其特点是发病急、传变快、症状重。与普通感冒相比,它的全身症状更为明显。
1.突发高热:最常见症状,体温可在数小时内升至38.5℃以上,且不易消退。
2.全身酸痛:明显的肌肉酸痛和关节疼痛,常感觉全身被“拆过”一样。
3.显著乏力:感到极度疲劳、头晕、精神萎靡,影响正常活动。
4.呼吸道症状:咳嗽、喉咙痛、流鼻涕等,通常咳嗽较为剧烈。
5.其他可能症状:部分患者会出现头痛、寒战以及消化道不适,如恶心、呕吐或腹泻。
丘保润医师指出,甲流的核心病机多为 “风热毒邪袭表,壅遏于肺” 。病毒作为外来的“毒邪”,从口鼻而入,首先侵犯肺卫。肺主皮毛,与外界相通,因此会迅速出现发热、怕冷等卫表症状;而肺为娇脏,邪气壅堵在肺,导致肺的宣发肃降功能失常,从而引发剧烈的咳嗽、气促。

流感中医怎么治疗效果好?
新加坡气候湿热,甲流患者多以‘肺热证’为主 —— 高热、咳嗽、咽痛、痰黄,这时候用‘麻杏石甘汤’最对症。” 丘保润医师介绍,麻杏石甘汤出自《伤寒论》,是中医治疗 “肺热咳喘” 的经典方,针对甲流的核心症状,能快速清泻肺热、止咳平喘,还能减少并发症。
麻杏石甘汤由麻黄、杏仁、甘草、石膏4味中药材组成。
方中生石膏:性寒,能快速清泻肺热,降低体温,缓解高热不退、咽痛 —— 针对甲流的 “热”,是方剂的核心;
麻黄:能宣肺平喘,帮助排出肺内热邪,缓解咳嗽、胸闷 —— 但麻黄性温,与生石膏搭配,既能平喘又不助热,避免加重肺热;
杏仁:降气止咳,与麻黄一宣一降,调理肺的宣发功能,让咳嗽更快缓解;
炙甘草:调和诸药,保护脾胃,避免生石膏寒凉伤胃 —— 尤其适合新加坡人湿热体质,减少调理时的肠胃不适。
四药合用,共奏 “辛凉宣泄,清肺平喘” 之效,能有效解除甲流导致的高热、咳嗽、气促等核心症状,将病邪从体内清除出去。
加减妙用
若咽痛明显、发热超过 39℃:加金银花 15g、连翘 12g(增强清热利咽,快速降温);
若咳嗽剧烈、咳黄痰:加川贝母 10g、鱼腥草 15g(清热化痰,减少咳嗽频率);
若肌肉酸痛严重:加葛根 15g、羌活 10g(通络止痛,缓解肌肉不适);
若乏力明显、食欲差:加党参 12g、白术 10g(益气健脾,帮身体恢复能量)。

医案
患者:林先生,32岁。
主诉:一周前通勤时突然出现高热(39.2℃)、寒战,伴全身肌肉酸痛、剧烈干咳,咽痛明显。他以为是普通感冒,吃了退烧药和感冒药,体温暂时降到 37.8℃,但隔天又升高到 38.9℃,咳嗽加重,晚上咳得没法睡,还出现胸闷。
初诊:林先生舌红苔黄、脉数,结合症状(高热不退、干咳咽痛、肌肉酸痛)。
判断:肺热型甲流。
治以:辛凉宣泄,清肺平喘。
开方:麻杏石甘汤加减。
方药:麻黄 6g、杏仁 10g、生石膏 20g(先煎)、炙甘草 6g、金银花 15g(清热降温)、连翘 12g(利咽)、川贝母 10g(止咳)、葛根 15g(缓解肌肉酸痛)。3剂,水煎服,每日1剂,分早晚2次温服。
医嘱:多喝温水(每天 2000ml 以上),居家休息,避免去人群密集处,饮食清淡(少吃辛辣、油炸食物)。
二诊:林先生服药1天后,高热降至 37.5℃,肌肉酸痛减轻,能正常吃饭;服药3天后,体温恢复正常(36.8℃),咳嗽明显减少,咽痛消失,胸闷缓解。稍微调整药方,继续开了3剂巩固调理。
结果:所有症状全消,精气神也好了。

中医讲究辨证施治,一人一方,具体药物用法用量需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辨证加减服用,切忌私下盲目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