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人总觉得 “腰痛是累的,歇会儿就好”,可要是疼到没法弯腰、走路腿发麻,甚至半夜疼醒 —— 别硬扛,这很可能是腰椎间盘突出在作祟。现在不管是久坐的上班族,还是常弯腰的体力劳动者,都容易被它盯上。

腰突的症状与危害有哪些?
新加坡贡方堂TCM丘保润医师解释到,腰椎间盘突出(Lumbar Disc Herniation),简称“腰突”,中医将腰椎间盘突出归为“腰痛”、“痹证”、“痿证”的范畴,是一种常见的脊柱退行性疾病,也是导致腰痛和下肢放射痛(坐骨神经痛)的最主要原因之一。
腰突的症状多样,严重程度因人而异:
核心症状:
腰部疼痛:多为持续性钝痛、酸痛或剧烈的刺痛。
下肢放射痛:即“坐骨神经痛”,疼痛像一条线从臀部放射到大腿后侧、小腿甚至足底。这是最典型的特征。
麻木感:受压神经所支配的区域(如小腿外侧、足背)出现麻木感。
其他伴随症状:
感觉异常:患肢可能出现发凉、怕冷或灼热感。
肌肉力量下降:严重时,脚踝、脚趾无力,行走困难,出现“拖腿”现象。
马尾神经受压(急症):极少数严重者会出现大小便障碍、鞍区(臀部接触座椅的区域)麻木,此为急症,需立即就医。
中医如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
1.针灸疗法:
通过刺激腰部的肾俞、大肠俞、委中、环跳等穴位,以及远端的穴位,能迅速疏通经络气血,缓解肌肉痉挛,减轻神经受压引起的疼痛和麻木。效果立竿见影。
2.推拿正骨:
有经验的医师通过特定的理筋手法放松深层肌肉,再以轻柔巧劲进行腰椎牵引或调整,能改变突出物与神经根的位置关系,减轻压迫。
3.拔罐与艾灸:
拔罐(特别是走罐、刺络拔罐)能有效祛除深层的风寒湿邪和瘀血。
艾灸 肾俞、命门、腰阳关等穴位,借助艾草的温热之力,能温补肾阳、散寒止痛,特别适合虚寒体质的患者。

4.中药内服:
根据患者的体质和证型,辨证施药:
气滞血瘀型(多有外伤史,刺痛明显):治以活血化瘀、行气止痛。常用 身痛逐瘀汤 加减。
寒湿阻络型(遇冷加重,腰部发凉):治以散寒除湿、温经通络。常用独活寄生汤,此方出自药王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是治疗肝肾不足、风寒湿痹的经典名方。
组方思路:方中用 独活、防风、秦艽 等祛风胜湿;用 桑寄生、杜仲、牛膝 等补益肝肾、强壮筋骨;用 当归、川芎、地黄 等养血活血;人参、茯苓 益气健脾。全方攻补兼施,标本同治,非常契合腰突“本虚标实”的病机。
肝肾亏虚型(腰膝酸软,劳累后加重):治以补益肝肾、强壮筋骨。常用左归丸或右归丸加减。
日常饮食与护理:
饮食调理:
宜食:黑色食物(黑豆、黑芝麻、核桃)以补肾;强筋壮骨的食物(牛筋、猪腰、杜仲煲汤);活血化瘀的食物(山楂、木耳)。
忌食:生冷寒凉(冰饮、西瓜)以免加重寒湿;油腻辛辣以免助湿生热。
生活护理:
卧硬板床:为腰椎提供坚实支撑。
正确姿势:避免弯腰搬物,应屈膝下蹲;久坐时腰后垫靠枕。
佩戴护腰:急性期或负重时可短期使用,但不建议长期依赖,以免肌肉萎缩。

医案
患者:张先生,45岁,货车司机。
主诉:因长期开车,腰部酸痛伴右腿麻木半年,近期抬重物后加重,咳嗽时腿麻加剧。
辨证:肝肾亏虚,寒湿阻络,兼有血瘀。
治疗:
针灸:取肾俞、大肠俞、环跳、委中、阳陵泉等穴,每日一次,以通络止痛。
中药:以 独活寄生汤 为基础,加入制附子以增强温阳散寒之力,加入土鳖虫以增强活血通络之功。共7剂。
叮嘱:绝对卧硬板床休息,避免负重。
反馈:一周后疼痛麻木大减。后续调整方药,配合功能锻炼,一月后症状基本消失,恢复日常工作。

中医讲究辨证施治,一人一方,具体药物用法用量需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辨证加减服用,切忌私下盲目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