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风,相信很多被它缠上的人光听到这个词就会感觉脚趾隐隐作痛了!不发作还好,一旦发作起来,简直令人痛不欲生!新加坡贡方堂TCM丘保润医师指出,痛风,中医称之为“白虎历节”,形容其疼痛如虎咬,来去如风。其根源在于体内“浊毒”积聚,导致关节红肿热痛。
为何会痛风?
中医认为痛风的发生是本虚标实之证。
标实(急性期): 多为湿热蕴结、痰瘀阻络。过食肥甘厚味,导致脾胃运化失常,湿热浊毒内生,流注于关节经络,发为红肿热痛。
本虚(缓解期): 多为脾肾亏虚。脾虚则运化水湿能力下降,肾虚则气化无权,导致浊毒无法正常排出,尿酸持续升高。
如何有效降低尿酸?
急性期(以祛邪为主): 清热利湿,化瘀通络。快速清除湿热浊毒,缓解关节剧痛。
缓解期(以扶正为主): 健脾补肾,利湿泻浊。增强身体代谢和排泄能力,从根源减少尿酸生成,促进其排出。
今天丘医师给大家带来三款经典方剂,可有效缓解痛风。
注意: 以下方剂需在专业中医师辨证指导下使用,切勿自行抓药。
四妙散(或四妙丸)加减:
组成: 苍术、黄柏、牛膝、薏苡仁。
功效: 清热利湿。这是治疗痛风湿热下注证的基础方和代表方。临床常在此方基础上加味,如加入土茯苓、萆薢以增强排浊解毒之力;加入泽兰、赤芍以活血化瘀。
当归拈痛汤:
组成: 羌活、防风、升麻、白术、苍术、当归、党参、苦参、黄芩等。
功效: 利湿清热,疏风止痛。适用于风湿热痹,疼痛游走不定,兼有全身症状者。
桂枝芍药知母汤:
组成: 桂枝、芍药、知母、麻黄、白术、防风、附子、甘草、生姜。
功效: 祛风除湿,温经宣痹。适用于寒热错杂,伴有畏寒、关节肿胀畸形的慢性期痛风。
除了以上中药内服,中医还有一些外治疗法针对痛风也是效果显著。
针灸:
取穴: 主要选取足三里、阴陵泉、三阴交、丰隆等穴以健脾祛湿;取阿是穴(即疼痛点)、太冲、内庭等以清热止痛。
功效: 通经活络,调节脏腑功能,有助于止痛和降低尿酸。
中药外敷: 用金黄散、新癀片调成糊状外敷红肿关节,可快速清热消肿止痛。
放血疗法与刺络拔罐:在红肿最剧烈的部位,用三棱针点刺放出少量瘀血,可迅速缓解局部压力,泻热止痛,适用于痛风急性发作。
日常调理与饮食建议
忌口(少吃): 动物内脏、浓肉汤、海鲜(尤其是贝类)、火锅、高果糖饮料、酒精(特别是啤酒)。
宜食(多吃): 新鲜蔬菜(冬瓜、黄瓜、芹菜)、低糖水果(樱桃、草莓)、鸡蛋、牛奶、大量饮水(每日2000ml以上,白开水、苏打水为佳)。
避免熬夜,保证充足睡眠。熬夜损伤肝肾功能,影响代谢。
避免关节受凉、受伤。
避免剧烈运动,但应坚持散步、太极拳、游泳等温和运动,促进代谢。
医案
患者: 张先生,45岁,体型偏胖。
主诉: 左脚第一跖趾关节红肿热痛2天,痛不可触,夜间痛醒,口干口苦。
辨证: 湿热蕴结证(急性痛风性关节炎)。
治疗:
针灸: 取左侧太冲、内庭、阿是穴点刺放血数滴,疼痛立减三成。继针足三里、阴陵泉、丰隆。
内服方: 四妙散合五味消毒饮加减(黄柏、苍术、牛膝、薏苡仁、土茯苓、金银花、野菊花、萆薢等),3剂,每日1剂。
复诊: 3日后复诊,肿痛大消,可正常行走。嘱其严格忌口,多饮水。方剂调整为以健脾利湿为主的方子(含党参、白术、土茯苓、车前草等)继续调理2周。
结果: 症状完全消失,1月后复查尿酸降至正常值范围。嘱其注意生活方式,定期复查。
中医讲究辨证施治,一人一方,具体药物用法用量需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辨证加减服用,切忌私下盲目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