喉咙如鲠在喉,痰吐不出咽不下?你是否常常觉得喉咙里像有东西卡着,像一片痰,又像一颗梅子核,咳不出也咽
不下?早晨刷牙时还容易恶心干呕?新加坡贡方堂TCM丘保润医师解释,这在中医里有一个形象的名字——「梅
核气」,多见于压力较大的都市人群。
病根何在?为何会“如鲠在喉”?
这种感觉并非真的有什么实物卡住,而是气机失调、痰气互结的表现。其病根主要与情绪、饮食和体质有关:
1.肝气郁结,情志不畅(最关键因素):
这是最常见的病因。压力大、心情抑郁、爱生闷气,会导致肝气不疏,气机阻滞。津液(身体水分)运行靠气来推
动,气不顺了,水液停聚就成了“痰”。这口气和痰纠缠在一起,阻塞于喉咙,就形成了异物感。这种情况常在情
绪波动时加重。
2.脾虚生湿,痰湿凝聚:
新加坡湿气重,加之很多人喜饮冰水、冷饮,或爱吃甜腻食物,这些都会损伤脾胃功能。脾主运化,脾虚后运化水
湿的能力下降,水湿内停,凝聚成痰。痰湿随气上升,结于咽喉,便导致痰多、异物感。
3.肺胃阴虚,虚火灼咽:
经常熬夜、嗜食辛辣烧烤,会耗伤肺和胃的阴液。阴液不足,虚火就会上炎,灼烧咽喉,导致咽喉干燥、微痛,有
粘稠的痰液黏附感,同样咳吐不爽。
中医如何治疗?重在调气、化痰、散结
治疗梅核气,绝非简单“化痰”即可,必须辨证论治,从根源调理。
肝气郁结型:治疗以疏肝解郁、理气散结为主。患者常伴有胸闷、喜叹气、情绪低落等症状。用药重在调畅气机
,气顺则痰自消。
痰湿内阻型:治疗以健脾燥湿、化痰理气为主。患者常感觉身体困重、口中粘腻、痰量多白粘。用药重在恢复脾
胃功能,断痰之来源。
阴虚火旺型:治疗以滋阴降火、润利咽喉为主。患者常感觉口干咽燥、手心发热。用药重在补充阴液,使虚火得
降。
丘医师今天给大家分享几个经典方剂:
半夏厚朴汤(《金匮要略》)
这是治疗梅核气的千古名方。由半夏、厚朴、茯苓、生姜、苏叶组成,完美契合“行气散结、降逆化痰”的治疗
原则,是肝气郁结、痰湿交阻所致梅核气的核心方剂。
柴胡疏肝散
适用于肝气郁结症状明显的患者,疏肝理气之力更强。
温胆汤
适用于痰湿内蕴,伴有惊悸、失眠、恶心等症状的患者,能很好地化痰理气、和胃利胆。
沙参麦冬汤
适用于阴虚火旺型的患者,重在滋阴润肺、生津利咽。
除了中药,针灸也是极佳的选择。常选取天突、膻中、丰隆、太冲、合谷等穴位,能有效宽胸理气、化痰解郁,
快速缓解局部不适。
日常调护建议
饮食忌口:避免冷饮、甜食、油腻及辛辣食物,这些都会助湿生痰。可多用陈皮、玫瑰花泡水代茶饮。
规律作息:避免熬夜,熬夜最伤阴液,易致虚火上炎。
医案
患者:孙女士,40岁
主诉:因工作压力大,近半年喉间异物感明显,总需清嗓子,情绪焦虑时加重,伴两胁胀痛。
辨证:查其舌淡红、苔薄白,脉弦。属肝气郁结,痰气交阻。
治法:以疏肝理气,化痰散结。
开方:以半夏厚朴汤合柴胡疏肝散加减为其开具处方,并配合每周一次的针灸治疗。
结果:一周后,患者反馈喉咙异物感大为减轻,情绪也舒缓许多。继续调理两周后,症状已基本消失。
中医讲究辨证施治,一人一方,具体药物用法用量需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辨证加减服用,切忌私下盲目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