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坐不动、低头刷屏、空调寒气侵袭…现代生活让越来越多人饱受肩颈酸痛、腰椎僵直、腿脚麻木的折磨。止痛药只能缓解一时,根源问题如何解决?
疼痛根源:督脉不通,气血瘀滞是关键
新加坡贡方堂TCM中医科专家丘保润指出,中医认为,人体的督脉总督一身之阳气,循行于脊柱正中,与脊髓、脑腑密切相关。而肩颈、腰背、腿脚的疼痛、僵硬、麻木,往往与督脉及相应经络(如膀胱经、胆经)的气血运行不畅、寒湿瘀阻或劳损血瘀密切相关。
“不通则痛”:气血瘀滞,经络阻塞,营养无法濡养筋脉骨骼,代谢废物堆积,自然引发疼痛、僵硬。
“不荣则痛”:久病或阳气不足,气血亏虚,筋骨失养,也会导致绵绵作痛、乏力酸软。
外邪侵袭:风寒湿邪乘虚而入,痹阻经络,加重疼痛,遇冷或阴雨天尤甚。
丘医师强调,许多现代痛症,是“本虚标实”之证——内在气血不足(本虚),加上外邪入侵或劳损瘀阻(标实)。单纯止痛,犹如扬汤止沸;唯有疏通经络、活血化瘀、扶助正气,才能釜底抽薪,达到持久缓解。
肩颈腰腿疼痛中医治疗方法
丘保润医师在治疗肩颈腰腿疼痛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和独特的见解,其中,通督活血汤便是他常用于解决这类问题的有效方剂,帮助众多患者摆脱了疼痛的折磨。
通督活血汤由黄芪、当归、丹参、杜仲、没药、地龙、苏木、泽兰叶、狗脊、鹿角片组成。具有通督活血,益精填髓的功效。
方中当归、黄芪补气生血,为“饥因劳疫”所设;丹参去瘀生新、行而不破;赤芍祛瘀止痛,常与当归、黄芪相伍行瘀血滞,发散内外之风气;地龙走血分,能通血脉、利关节、消瘀滞、疗痹痛。以上诸药均有活血通经,消肿止痛之功效。鹿角益肾,行血消肿;杜仲温肾助阳,益精补髓,强筋壮骨;狗脊补肾壮腰,祛风定痛,此三味皆有填补奇经,壮腰益肾之力。综观全方,可收补益肝肾、通督活血之效。
加减妙用:
偏寒者,加重温通(如附子、细辛);
偏热者,酌加清热(如黄柏、知母);
湿重者,强化利湿(如薏苡仁、苍术);
气虚明显者,增大补气(如党参、白术);
血虚者,侧重养血(如熟地、阿胶)。
医案
患者:李先生,45岁,是一名程序员。
主诉:长期伏案工作,腰痛史近十年,时轻时重。近一年加重,腰部僵硬酸痛如折,晨起尤甚,弯腰困难,并伴有右腿后侧牵拉感、轻微麻木。MRI显示腰椎间盘轻度膨出,多处骨质增生。服用西药止痛效果短暂且胃部不适。
初诊:舌质暗紫,苔薄白腻,脉沉弦涩
诊断:肾气亏虚为本,寒湿瘀阻督脉、经络为标。
开方: 以“通督活血汤”为基础方,重用狗脊、杜仲、桑寄生补肾强腰、通督;加当归、川芎、红花、鸡血藤活血化瘀通络;配羌活、独活、威灵仙祛风除湿散寒;佐黄芪益气,白芍缓急止痛。并指导日常护腰锻炼,避风寒。
结果:服药一周腰部僵硬感略有松动,晨起疼痛稍减;服药两周腰痛明显缓解,弯腰幅度增大,腿麻感减轻;服药3周腰痛症状基本消失,精神体力转佳。
中医讲究辨证施治,一人一方,具体药物用法用量需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辨证加减服用,切忌私下盲目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