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hysicians
- Clinics
- TCM
- Western GP
-
Fees
-
Deals & Privileges
- About & Resources
- Contact Us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听到“风湿”这个词,究竟什么是“风湿”呢?是否每到阴雨天,你的膝盖或者老腰就比天气预报还准,开始隐隐作痛、酸胀不舒服?或者,你是不是总觉得身体像被湿衣服裹着,沉甸甸的,关节僵硬,活动起来不那么利索,仿佛生了锈一样?如果以上困扰你都有,那么你很可能是被“风湿”缠上了!

为何会有“风湿”?
新加坡贡方堂TCM丘保润医师指出,中医所讲的“风湿”,通常归属于 “痹证” 的范畴,即由于风、寒、湿、热等外邪侵袭人体,闭阻经络,导致气血运行不畅,引起以肌肉、筋骨、关节发生酸痛、麻木、重着、屈伸不利,甚至关节肿大灼热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症。
本病的发生,主要是由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内因:正气不足是发病的基础
肝肾亏虚: 肝主筋,肾主骨。中年以后,或房劳过度,导致肝肾亏损,筋骨不健,邪气易侵。
气血两虚: 素体虚弱,或大病久病之后,气血耗伤,肌表经络失于濡养,卫外功能下降。
劳逸失度: 过度劳累耗伤正气;或平日缺乏运动,体质羸弱。
外因:外邪侵袭是发病的条件
感受风寒湿邪: 居住潮湿、冒雨涉水、气候剧变、贪凉露宿,风寒湿邪乘虚而入,留滞经络关节。
感受风湿热邪: 久居炎热潮湿之地,或外感风热,与湿相合,蕴于经络关节。
风湿(痹证)有哪些症状?
行痹:
特点: 疼痛游走不定,一会儿这个关节痛,一会儿那个关节痛。常见表现: 多见于上肢、肩背,可伴有恶风、汗出。
痛痹:
特点: 疼痛剧烈,痛处固定,得热则减,遇寒加重。常见表现: 关节屈伸不利,局部皮肤不红,触之不热。
着痹:
特点: 关节酸痛、重着,有沉重的感觉,或关节肿胀。常见表现: 活动不便,肌肤麻木不仁,病情缠绵难愈。阴雨天症状明显加重。
热痹:
特点: 关节红、肿、热、痛,痛不可触,得冷则舒。常见表现: 可伴有发热、口渴、烦闷不安等全身症状。

中医如何治疗风湿?
中医治疗痹证,以 “祛邪通络” 为基本原则,并根据邪气的偏盛和正气的强弱,辅以活血、补益等方法。
针灸治疗:根据痹痛部位循经取穴,疏通局部气血。如肩关节取肩髃、肩髎;膝关节取犊鼻、阳陵泉、阴陵泉等。艾灸能温经散寒、活血止痛。
推拿与拔罐:推拿可以舒筋活络,松解关节。拔罐能祛风散寒除湿。
中药外治:用活血化瘀、祛风除湿的中药煎汤熏洗患处,或制成膏药外敷,直达病所。
中药内服:针对风寒湿痹日久,兼有肝肾亏虚、气血不足的风湿,丘医师常用一款经典方——独活寄生汤,此方出自唐代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本方集祛风湿、止痹痛、益肝肾、补气血于一体,攻补兼施,标本同治,祛邪而不伤正,扶正而不留邪。适用于腰膝冷痛、屈伸不利,伴有腰膝酸软、畏寒喜暖、气短乏力的中老年患者。
组成与功效:君药: 独活(15g) - 祛下焦与筋骨间的风寒湿邪。臣药: 桑寄生(15g)、杜仲(12g)、牛膝(12g) - 补益肝肾,强筋壮骨。佐药:细辛(3g)、防风(9g)、秦艽(9g) - 助独活祛风湿,止痹痛。当归(9g)、白芍(9g)、川芎(9g) - 养血活血。人参(6g)、茯苓(12g)、甘草(6g) - 益气健脾。使药: 甘草 - 调和诸药。
用法: 水煎服,每日一剂,分两次温服。

医案
患者:王先生,65岁。
主诉:双膝关节反复冷痛、酸重10余年,加重1周。
病史:患者有长期野外工作史,年轻时常受寒湿。近10年来双膝遇冷则痛,阴雨天加重,自觉关节沉重,活动不便。近1周因天气转凉,疼痛加剧,夜间尤甚,需热敷方能缓解。伴腰膝酸软,神疲乏力。
检查:双膝关节轻度肿胀,不红,触之欠温,按压酸痛。舌质淡胖,边有齿痕,苔白腻,脉沉细。
诊断:痹证(痛痹兼着痹,肝肾亏虚,气血不足)。
治疗:
中药:独活寄生汤加减。
针灸:取双膝眼、阳陵泉、阴陵泉、足三里、血海等穴,针灸并用,以温通经脉。
反馈:7日后,患者诉疼痛、沉重感明显减轻,精神转佳。效不更方,续服14剂。同时嘱其加强养护。一月后随访,病情稳定,虽遇天气变化仍有感觉,但已不影响日常生活。

中医讲究辨证施治,一人一方,具体药物用法用量需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辨证加减服用,切忌私下盲目用药。